论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以伪新民学院的学制为例
2015-08-15彭程
彭 程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至同年8月底,华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为了更好地统治华北沦陷区,日军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努力,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和训练“亲日亲满”的汉奸。伪国立新民学院(以下简称“伪新民学院”)是最主要和训练的培养机构,主要培养和训练进入伪政权的“中坚官员”,其毕业生在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被公认为最主要的汉奸。
本文以伪新民学院的学期和学制为例来考察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主要利用北京市档案馆所藏的档案资料,以及当时伪新民学院发行的刊物。
一、学期
因为伪新民学院是与伪临时政府教育部同级的机构,所以能独立决定学期和学制。
《国立新民学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第32 条规定:“本科及特科的学年自每年九月一日始,至翌年八月三十一日终”。众所周知,日本的学校自1921年教育法令修改之后,一个学年定为“从4月1日至翌年的3月31日”。与此相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各级学校自每年八月一日始,至翌年七月三十一日止”。换而言之,伪新民学院的学年设置即不按照日本的惯例,亦不按照中国的惯例,是自己独自设定的。但总的来说,接近中国的惯例。
《章程》进一步规定到,“一学年分为前期及后期,前期自九月一日始,至翌年一月三十一日止;后期自二月一日始,自八月三十一日止”。也就是说,伪新民学院采用当时中国和日本流行的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分为2 个学期。但是,伪新民学院的2 个学期既不按照日本的惯例称为“夏学期”、“冬学期”,也不按照中国的惯例称为“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而是称为“前期”、“后期”。
对“休业日”,《章程》第33 条规定的日期如下。“日曜日(周日——笔者注)、建学纪念日(建校纪念日——笔者注)、春季祭孔日(阴历)、清明节(植树节、阴历)、端午节(阴历)、中元节(阴历)、秋季祭孔日(阴历)、国庆节(十月十日)、孔诞日(阴历)、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十二月十四日)、冬至节(阴历)、年休假(十二月二十九日至翌年一月五日)、春休假(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翌年一月十日)、夏休假(七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这与国民政府的“学校休假日期规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国民政府的大学将节假日分为“例假”与“纪念节”,但伪新民学院却把所有的节假日统称为“休业日”,这个称呼自然是源于日语。国民政府大学的“例假”除了“日曜日”之外,还有“暑假”(六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年假”(一月一日至一月三日)、“春假”(四月一日至四月七日)、“寒假”(一月十八日至一月三十一日)。伪新民学院只有“日曜日”、“年休假”、“春休假”、“夏休假”,并没有“寒假”。
其次,国民政府的大学除了“例假”,还有“孔子诞生纪念日”(国历八月二七日)、“国庆纪念日”(国历十月十日)、“总理诞辰纪念日”(国历十一月十二日)、“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国历一月一日)、“总理逝世纪念日”(国历三月十二日)、“革命先烈纪念日”(国历三月二九日)、“总理逝世纪念日”(国历五月五日)、“国民革命誓师纪念日”(国历七月九日)等8 个“纪念节”。
国民政府设立的8 个“纪念节”中,除了“孔子诞生纪念日”之外,都与“革命”、“民国”等意识形态相关。与此相对,伪新民学院却设置了很多诸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之类的传统节日,以及“春季祭孔日”、“秋季祭孔日”、“孔诞日”等与儒教相关的节日。此外,连“孔子诞生纪念日”在内国民政府所有的节日都采用“国历”i,而伪新民学院的节日中却以“阴历”为主。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伪新民学院通过节假日的设置试图给学生灌输的价值标准,与国民政府试图给大学生灌输的价值标准有巨大的差异。国民政府的大学重视“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而伪新民学院却重视“新民主义”。国民政府经常对外夸耀自己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其政权也是从“腐朽的清王朝”那里夺过来的,所以尽可能使用“国历”,强调“革命”。与国民政府相反,伪新民学院却显示出重视“传统”的倾向。
国民政府的大学连“建校纪念日”在内有9 个节假日,共计10 天。伪新民学院也有9 个节假日,但却只有9 天。国民政府的大学除了“日曜日”之外,还有70 天“暑假”、3 天“年假”、14 天“寒假”与7 天“春假”,共计4 类94 天。伪新民学院除了“日曜日”之外,有7 天“年休假”、17 天“春休假”、62 天“夏休假”,共计3 类86 天。我们会发现伪新民学院的节假日比国民政府的大学少了2 类8 天。我们很容易想到,节假日的减少与日本占领当局急于培养汉奸来支撑自己的统治是分不开的。
二、修业期限
伪新民学院有本科、预科、特科,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修业时间。《章程》规定:“本科修业时间为一年”、“预科修业时间为二年”、“特科修业时间为三个月”,但又补充道:“修业时间根据需要可以伸缩”。事实上,预科的修业时间一直定为二年,但特科与本科的修业时间一直在“伸缩”。
为何将预科的修业时间定为2年呢?伪新民学院做了如下的说明。“一般说来,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然后读四年之后大学毕业。若高中毕业后进入本院的预科接受二年的训练,就等同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能缩短二年。这是因为本院根据新中国的现状与行政上的需要而设置了独特的科目”ii。换而言之,伪新民学院认为其预科2年的教育相当于一般大学4年的教育,其预科毕业生相当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看出其科目有何“独特”性,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不得不说这是伪新民学院武断的主张。
1942年9月,伪新民学院在2年制的预科之外,又增设了“新制预科”。伪新民学院对增设的理由进行了说明,“为了更加充实强化预科教育,培养具有大东亚思维新中国的指导者,使他们具有博大的世界观与透彻的人生观,使他们体格强健,富有实践能力,考虑到陶冶性与年龄之间的必然联系……本院决定面向初中毕业生开设三年制的预科教育”。由此可见,学院当局十分重视学生的政治理念,也就是对日本占领当局的忠诚与否,认为学龄愈低愈容易培养其忠诚度。于是在以高中毕业生为教育对象2年制的预科之外,新设了以初中毕业生为教育对象的3年制“新制预科”。
此外,伪新民学院还公开约定,“预科毕业生经诠衡考试后进入本科第一学”。这里的“本科第一学”应该是“本科第一学年”的笔误。按照伪新民学院的理论,初中毕业生如果接受三年“新制预科”教育的话,不仅相当于接受了三年高中教育,还相当于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伪新民学院这种3年教育等于一般学校7年教育的规定,实在是太随意了。
入学时间不同特科的修业时间也不同。第2 期是“3 个月”,第3 期、第4 期、第8 期、第10 期、第11 期为“4 个月”,而第5 期和第7 期却是“7 个月”。这些都可以从伪新民学院出版的《国立新民学院期别人员一览表》这份资料得到确认。
与特科一样,伪新民学院本科的修业时间也数次更改。但是,与没有规律的特科修业时间的修改不同,本科修业时间朝着不断延长的方向更改。《汇报》第三期第二卷记载,“本科第一期”的“在校时间”是“从1938年1月开始至该年3月底(约3 个月——原文)”,“本科第二期”的“在校时间”是“从1938年4月开始至该年7月底(约4 个月——原文)”。也就是说,伪新民学院最早的2 期本科的修业时间是3 个月到4 个月。对于修业时间如此之短的原因,学生队长国分习也解释到,“创设初期官员不足,为了救急,新民学院设置本科让他们接受3 个月的训练后毕业”。换而言之,最初将本科作为短期训练的原因是军部急需支撑其统治的汉奸官员。
但是,“去年(1938年——笔者注)夏天,佐藤副院长详细地制定计划,选拔在职官员让他们进入官吏再教育班接受3 个月的再教育,把本科的学制延长到1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替代之前实施短期教育的本科,伪新民学院新设置了特科,把本科变成正规教育。对于实施正规教育的原因,伪新民学院解释到,“(本院——笔者注)其最终目的在于构筑完整的文官体系”。因此,与接受短期训练的特科毕业生相比,学院当局与军部对经过2年预科后在伪新民学院接受数年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寄予更大的期望。换而言之,占领当局将在伪新民学院接受教育时间上的长短作为判断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随着日本在华北占领区统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伪新民学院在实施短期训练的同时,也开始着手重视毕业生“质量”的正规教育。
本文的内容概括如下。通过分析伪新民学院的学制,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大学重视“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而伪新民学院为了去国民政府化,重视以中国传统为内核的“新民主义”。伪新民学院分预科、特科、本科实施教育。在2年制预科之外又新设了3年制的“新制预科”。伪新民学院在刚刚成立时,为了获得支撑占领当局的华北地区统治的汉奸“人才”,实施短期速成教育。之后虽然仍然保留重视速成的短期教育,但更为重视毕业生“质量”的正规教育。
注释:
“国历”是日本的“西历”,中国大陆的“阳历”,现在的台湾仍沿用这一称呼。
[1]新民学院同学会《汇报》第三卷第一期,1941年2月5日,p.10.
[2]国立新民学院季刊编辑委员会《新民学院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9月,p.115.
[3]国立新民学院季刊编辑委员会《新民学院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9月,p.116.
[4]《国立新民学院期别人一览表》国立新民学院《新民学院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43年3月、pp128-133.
[5]新民学院同学会《汇报》第一卷第五期、1939年11月15日、p.49.
[6]新民学院同学会《汇报》第二卷第一期、1940年4月1日、p.23.
[7]新民学院同学会《汇报》第二卷第二期、1940年4月30日、p.1.
[8]新民学院同学会《汇报》第一卷第一期、1939年3月15日、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