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撰写如何“凹显”规律——以首轮《宾县志》为例

2015-08-15张福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县志规律性旱灾

张福平

(宾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400)

“志书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系统记载,无可否认它回避不了规律①”。《现代汉语词典》对规律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然而,笔者在十余载的方志编纂实践中,深刻地感到首轮志书和已经出版的二轮志书,在反映规律方面记述的大多都不是很成功的。例如:首轮《宾县志》(节选):“第五节 旱灾/1923年3月,七区(今平坊乡)、八区(今宁远镇)春季无雨,种子入土不发芽,有的萌芽后枯死,到秋颗粒未收。/1926年5月——8月,县内大部分地区干旱,农作物与树木成片枯死。/1976年,5月下旬无雨,6月份降雨13 次,共34.5 毫米。其中,最大7.2 毫米,最小0.1 毫米。8月份降雨9 次,共21.9 毫米。其中,最大6.6 毫米,最小0.1 毫米。8月8日降透雨。干旱时间,全县有700 多个自然屯,1500 多眼水井干枯,所有小唐坝、小泡沼干枯,大小河水断流,人工营造7——8年龄落叶松大片旱死,高粱1.30 米出穗,玉米1米出蓼,多数没有结棒。川地减收5 成,山地减收6——7成,丘陵岗地减收8——9 成,以至绝产,全县受旱农田180万亩,占旱田总面积的90%。其中,绝产面积48.6 万亩,占旱田总面积的25%。/1980年7月末入伏,1 个月少雨,井无水,河断流,丘陵岗地农作物成片枯死,洼地豆子旱掉花、卷叶,玉米、高梁谷子旱黄脚。全县受旱农田146 万亩。其中,8 成灾以上10.5 万亩。/1983年,春旱少雨,松花江水位下降。大通河、涛淇河、枷板河、猞猁河、马蛇子河、蜚客图河、摆渡河、海里浑河基本断流。二龙山水库蓄水4900 万立方米,比1982年同时期减少1900 万立方米。全县18 个乡,108个村,1020 个屯井干,受旱农田120 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60 万亩(水田渴水面积2 万亩)。/1985年5月10——6月6日,降雨较少,部分河水断流,有90 眼井无水,受旱面积120 万亩,占耕地面积56%。其中,严重干旱面积40 万亩,大豆落杆、芽干,谷子旱死,小麦黄脚,有的旱死。水田渴水1.35 万亩,占水田面积19.3%。”

从这段记述中,你能品读出宾县这块土地上的旱灾发生的规律性吗?我没有品读到,你也不可能品读到,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记述好旱灾发生的规律。就这样一个很容易让人感觉得到的自然规律,都没有得到很好反映,就更别说首轮《宾县志》对其它自然规律,尤其是社会规律的反映啦。我觉得造成此缺憾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主观因素还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规律无法反映,将这个问题看得很神秘,很复杂,认为反映规律高深莫测,二是认为方志不应该反映规律,这是对方志的性质、功能的错误理解;客观上资料素材匮乏。

我想,如果首轮《宾县志》能重修,在如何反映规律上应该这样做:

首先,强化规律“凹”显观念,躬身力行搜集资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称“凹”显,而非称凸显?“因方志之反映规律,不同于学术论文,也不同于史书,一般不是以论证的形式实现,也不‘以论代史’,而是通过对资料的选择、考据、排比来反映,寓规律于资料之中②”。规律是“陷”在资料中的,所以,用“凹”更贴切。不论是凸显还是凹显,总之,主编、编辑应该牢固树立“显”之观念,有了此观念,才会有搜集齐全资料之行动。不能满足于基层上报素材,要躬身力行亲获资料,益处是可跨行业搜集。另外,资料搜集要有针对性,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我认为首先应该拜访一下对行业比较熟悉的单位或个人。比如,首轮《宾县志·旱灾》的资料搜集,就应该先走访一下宾县气象局、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多年种地的老农人等,大概了解宾县旱灾发生的规律性。如此,资料搜集的针对性会更强。至于具体办法可这样做:从与所撰写事物相关涉的机关单位的档案中获得;从陈旧报纸中查阅关于本地本行业的报道中获得;从省、市、县广播、电视台的音像档案中获得;从本地的统计资料中获得,这样做的结果是比仅承编单位一家提供资料要丰富的多。

其次,借用数学中的方法,绘制成因事物之坐标图。在资料搜集齐全的基础上,可借用数学中解析几何的方法,绘制成因事物之坐标图。比如:首轮《宾县志·旱灾》,在资料搜集齐全的基础上,可以时间(年代)为横轴(x 轴),以降雨量为纵轴(y 轴),绘出旱灾之成因事物——少雨之“雨量轨迹图”。如此,宾县境域的旱灾发生的规律性便凸显无余啦!坐标图可使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很直观地呈现在主编、编辑的眼前,可为竖写提供方便。呈现规律的“轨迹图”,一般呈“波浪”或其它重复状态,既有“波峰”(最高值点)也有“波谷”(最低值点)。

再次,竖写时,既要注意成因事物的记述,又要记述好与之密切相关内容。在竖写时,要注意坐标图上“波峰”(最高值点)、“波谷”(最低值点)的情况内容的记述,并且要记述好周期性,同时也要记述好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容,事物的周期性记述明白了,其规律自然就凹显出来了,如:首轮《宾县志·旱灾》的竖写,将旱灾之成因事物——少雨之“波谷”(最低降雨量)发生的周期性记述清楚,同时记述好相应年代农作物受灾等情况,旱灾发生的规律,便寓于事物记述之中了,也叫寓“律”于事吧。

如此,首轮《宾县志》在反映事物的规律性方面才可能更完美些、更尽如人意些,其资政等作用也就会更增强些。

上述所云虽然是对首轮《宾县志》而言,但愿对二轮方志的编修之反映规律,能有所裨益。

注释:

①②张文魁·《志书质量九议》·《方志研究》198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县志规律性旱灾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旱灾风险区划研究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县志里的乡贤
总统求雨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初探
陈鸾凤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
趣味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