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8-15肖志亮
肖志亮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不断的快速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深化完善和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国家和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
当前社会,多种多样的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碰撞,对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重视并搞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于继续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呈现出意识薄弱,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在部分院校未得到足够体现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当作目标定位,进而过度重视专业建设,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课时和师资等多个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德才兼备全面性发展。更有甚者,院校领导视思政课为“虚”的政治任务,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以及经费等方面不予以支持和保障,导致思政课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大班形式上课来节约成本,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起到理想的教育期许;加上合并课程无法保证利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不少学院将思政课安排在晚上,这也无疑会对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造成影响。
(二)思政课教材重视普适性,忽视高职学生需求的特殊性
根据思政课改革方案,高职院校均使用全国高校统一教材,而该教材普遍面向本科院校,基于本科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完备的知识体系。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模式以及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性,根据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教材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不免导致内容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就更难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方式相契合,很容易导致在高职院校出现学生不愿学,老师难于教的不良状态。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处于偏低的状态。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普及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生源方面难以与高等院校相抗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承受中职教育的压力,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二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教育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文化教育,这也造成学生对于文化的热情和兴趣较低,思政课的教学的开展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高度重视思政课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建立正确认识,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产生明确判断,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拥有较强概念,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具有正确理解,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是摆在社会尤其是各大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这个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无疑是一项艰巨的,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的课题。
(二)思政教师要理解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重要原则
要以此为信条对学生进行思政理论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做、所想进行检查,纠正错误,完善自身。因此,思政教育有必要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重要实践相联系,同具体的行为实践相联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会感受到反省自身完善自我的必要性,认识到自己与社会实践所要求之间不符合的地方,从而不断督促自己,加强理论修养学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足,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这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素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需要深化改革,针对不同素质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特异性教育。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改革方针,提倡专业群建设等方式,即以学生的所修专业为标准,立足于不同专业群学生具有的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整理。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多样性,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在相应的领域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文献:
[1]赵国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N].光明日报,2009-05-17.
[2]韦日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
[3]张慧君.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胡引生.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4,9 (1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