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伯温“德治理念”的蕴含——以《郁离子》一书为例

2015-08-15胡昌方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安民刘伯温刘基

□ 胡昌方

刘公一生,跨越元末明初两个朝代。在47—50岁之间,是他一生精力和思维最鼎盛时期。由于元朝朝政的腐败,他遂弃官归隐南田武阳山中,发愤著《郁离子》。该书集中反映了刘伯温的“德治理念”和“治国安民”的主张。书中简要地总结了古往今来朝政成败得失的教训,侧重分析概括了元朝腐败和削亡的根源。文中内容多为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同时,他冲破旧时的思维定势,博采众家之长,诠释并解答了当时民众的诸多疑问。《郁离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修身正己、防微杜渐、建设法制、礼法合治、崇尚诚实、审势时事、任用贤人和治理天下等进步理念。这些理念,都属“道德”和“德治”的主旨和范畴。

力生于德 天下无敌

问“何为胜天下之道”?《郁离子》书中曰:“在德”“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众力。是故德无穷,而力可困。”用今天的话简言之:世上力大者,莫过于道德。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强大,也终究有限。所以说,凭力取胜,只胜于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的力量在于凝聚群力,故能无敌于天下。

有道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美国著名作家斯诺悉心观察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凝神周恩来睡觉的土炕,他从这些细微之处,洞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所蕴涵的力量,他十分动情地将其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指出:“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能“得天下”。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毛泽东同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道德准则,从而凝聚了强大的民力,使得中国革命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数事实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以德治国 兴国安民

数千年来,“德”与“礼”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必将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郁离子》中曰:“君人者惟德为量具,而后天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刘基初登任途,特作《官箴》告诫自己:为官要“视民如儿,无反厥好”。在《郁离子》中,刘基细致地阐述了“民本思想”,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民众力量的敬畏。他指出:“欲取于民,必先养民、富民,才能使江山稳固,兴国安民。”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修炼得好坏,体现出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盛衰。

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开展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力地推进了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这些都是“以德治国”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而党和政府的官员则是人民的公仆。作为“公仆”,应该完全彻底地服务于“主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所奉行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安民为民这一“民本思想”的具体实践。

当然,要做到“安民”,就必须“兴国”。而“兴国”,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的核心。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能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强盛了,社会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兴国、富民、安民的好政策,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强大、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众安康的社会主义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德法兼行 共治久安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这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认识的重大提升,为科学汲取古人治国理政智慧提供了镜鉴”。

《郁离子》有言:“刑,威令也,其法至于杀,而生人之道存焉。赦,德令也,其意在乎生,而杀人之道存焉。”其义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安定,就必须双管齐下,德法兼行。做到“视德为大,以德为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先王之使民也,义而公,时而度,同其欲,不隐其情,故民之所从也,如手足之从心,而奚恃于术乎?……是故先王之善民也,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恶。今子反之,庸非罔乎?上罔下则不亲;下罔上则不孙,乱之蕴也……”用今语言之:治民之道在于仁义公正,注意适时适度,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倘若视百姓愚不可及,愚弄民众,到头来,必将祸国殃民,众叛亲离,酿成天下大乱。刘基还告诫自己,为官要“谨防吏阿谀长官,欺压民众”。要“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己以勤”。从以上不难看出,刘基阐述的德与法、刑与赦、憎与爱、宽与严……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哲理性。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信服于民、治国安邦的信条,古往今来,但凡开明之君、高明法官,无不奉而行之。

元朝时,刘伯温初任江西省高安县丞时,新昌发生命案,初审,原告不服,喊冤上诉。伯温受之,明察暗访,予以重判:杀人者,依法偿命;初审官,因受贿渎职而被罢官。明朝初,刘基与李善长、宋廉、叶琛等,乃朝之重臣,宰相李善长之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脏枉法、罪大恶极,刘伯温不顾李善长说情,不管李家父子官有多大,势有多强,断然奏请下旨将李彬斩首。显见,刘公执法,刚正不阿,何等严明!对此,当时民众有口皆碑。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见利忘义、营私舞弊、不讲信用、欺诈蒙骗,已成为社会公害;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腐败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遏制和惩治,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破坏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反腐倡廉,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并真正做到德法兼行,乃是一件刻不容缓、“治国安邦”的大事。

尤应指出的是,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大案、要案,不管违法犯罪者职务有多高、资格有多老、后台有多硬,都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决不手软,以葆党的纯洁、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总而言之,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践行道德规范,自觉遵纪守法,重典严惩腐败,方能加快民主法制社会建设的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兴国安民”的中国梦。

“力生于德,天下无敌”“以德治国,兴国安民”“德法兼行,共治久安”。这就是我们从刘伯温《郁离子》一书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

猜你喜欢

安民刘伯温刘基
THE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SIGN-CHANGING SOLUTIONS TO BI-HARMONIC EQUATIONS WITH A p-LAPLACIAN*
刘基隐居考述
刘伯温以德服人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易安民声
易安民声
聪明的刘伯温
躁人之死皮皮猪卡通
刘伯温逝世成谜
刘基的隐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