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民生 超前谋划书最美江夏卫计华章

2015-08-15李汉民朱华乔江淑雯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江夏区武汉市医疗卫生

□ 李汉民 朱华乔 江淑雯

武汉市江夏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卫生和计生工作,将其发展纳入全区总体战略布局,按照武汉市全面推进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抓,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策倾斜,加大投入,促进了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2个;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14.3%、7.2%、73.6%。武汉市江夏区被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区”“ 湖北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湖北省免疫规划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综合考评中进入全省十强,是湖北省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研发两个试点区县之一,“新农合”五个率先引领全市先进水平。

强筋健骨 硬件建设提档

2012年以来,武汉市江夏区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连续四年被纳入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武汉市江夏区卫计委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以10家区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为龙头、以21家街道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258家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近三年来,武汉市江夏区共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余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仪器检测设备和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和新的诊疗业务技术项目。目前,全区已拥有美国通用GE64排128层CT、核磁共振、日本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8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个省市级重点专科。

一是“多建”强龙头。通过异地重建、合作共建、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等多种方式,提升区级医疗机构整体规模和水平。2012年4月,武汉市江夏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1200张病床的规模整体建设,搬迁区人民医院,开工新建医院总建筑面积达16.2万平方米,预计2015年投入试运行;与协和医院签订合作意向,挂牌成立江南协和医院,目前已经开始了技术层面上的合作;通过武汉市江夏区发改委正式立项,区人民政府一期投资10400万元,将旧院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800张病床的规模进行改扩建,作为区中医院业务用房。与此同时,区人民政府已同意选址立项,拟建区级疾病控制中心、健康管理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监督执法职能。

二是“四化”建枢纽。按照湖北省卫计委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标准和武汉市卫计委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计划用3到4年的时间,以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为重点,通过异地重建、改扩建等方式,将全区21家街道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总体建设规划。集中采购、统一配置基本医疗仪器设备,全方位轮训专业技术人员,硬件提档,软件升级,目前已经完成了纸坊街等8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扩建,实施异地重建整体搬迁5家、在功能开发区新增医疗机构3家。实现了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了群众15分钟就医圈的功能定位。

三是“五化”织网底。按照湖北省卫生计生委“五化”(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武汉市江夏区委区政府建设农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五务合一”等形式,按照“四室一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健教室和药房)200平方米的建设规模和一村一室的设置标准,逐步推进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经有99个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其中省级示范村卫生室37家。

四是拓展中医药特色。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大力营造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场合中医药文化氛围,全面开展“国医堂、名医堂、养生堂和名医工作室”(三堂一室)建设。近三年来,全区共投入中医事业费3787.24万元,占政府卫生投入总经费的11.46%。目前武汉市江夏区已经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考核,全区有14个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三堂一室”的标准化中医科建设,添置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中医诊疗设备1503台(件)。

多管齐下 软件职能升级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武汉市江夏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建立了“一训三考一追究”(考试、考勤、考绩,责任追究)人才培养机制,将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以区卫校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以全科医生培训为重点,开展医院管理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不同类别和层级的专科继续医学教育及乡村医生年度岗位培训,2012-2014年,累计培训2.6万余人次,初步形成了“不看病、就看书”的良好氛围。武汉市江夏区委区政府从2013年开始每年列支100万元设立卫生拔尖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培养、引进卫生拔尖人才;每年定向招录50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开辟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012-2014年间,共引进副高以上专业人才8人。区域医院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目前已经可以开展腹腔镜下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新业务、新技术,努力营造卫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建设边远农村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目前已建1.5万平方米)、对基层偏远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比重倾斜、职称评审适当放宽年龄限制等政策,鼓励人才岗位奉献、岗位成才。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全区医疗机构业务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和实施了优质护理岗位管理重点联系机制,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成果突出,区内3家二级医院有7个重点专科成功申报省市级重点专科,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全面开展医德医风和医疗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医疗质量常态督导机制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在全区医疗机构鼓励实施医疗责任险。坚持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实医疗卫生服务便民惠民措施:推行预约诊疗服务,区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114预约诊疗服务和分级诊疗试点,实现114预约诊疗全覆盖;依托江夏区120急救中心和山坡、金口120急救分中心,采取统一指挥、两级调度的形式,进一步健全全区院前急救网络,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2014年,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是整合提升信息化水平。2012年,武汉市江夏区被湖北省卫生厅确定为3个信息化试点区县之一,抢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布局,投资690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全区31家公立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已经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系统、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以即时结算为核心的新农合管理系统”,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江夏经验已经在全省105个县2490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推广。2013年8月,武汉市江夏区卫生和计生系统合并,又开始规划统筹推进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与整合。目前,全区已经可以有效利用公安、卫生、民政、计生、教育等数据库资源,准确掌握监测全员人口的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婚姻信息、出生死亡等各项基本信息,为科学调度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医疗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3月,居民健康卡一卡通建设工作也顺利启动。目前,已经完成江夏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的环境改造,首批发放居民健康卡2000张,2015年将累计发卡25万张。春节前,全市居民健康卡发放仪式将在全区进行。

健康领路 公卫服务升华

武汉市江夏区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同步推进。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24家医疗机构均设立了规范的公共卫生科,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衔接,有序联动,函括疾病防控、医疗急救、妇幼保健、监督执法,覆盖区、乡(街)、村(社区)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全覆盖,建立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团队工作机制,将公共卫生医师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培训体系,进一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卫服务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监测预警、应急值守、指挥协调、卫生监督协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重大疾病防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机制日趋成熟。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落到实处:妇幼保健管理项目有效开展;综合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全面建立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机制、艾滋病关怀救助机制、重性精神疾病医疗救治救助保障机制;全区持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防专业机构规范化建设通过了省级考核达标验收。

三是健康管理内涵更加丰富。2014年3月15日,武汉市江夏区正式启动健康管理工作,区疾控中心设立了全区健康管理中心:区内三家二级医院相应成立了健康管理科;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口卫生院、湖泗卫生院全面开展了健康管理工作试点;通过推进“健康江夏全民行动”、精心组织大型义诊宣传、开展“健康宝宝”“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之星”和“健康社区”评选、打造“健康广场”、健康知识长廊、健康俱乐部、健康知识专栏和健康小屋“五大健康阵地”;组建健康知识讲师团,下派专家宣讲防治知识等活动,赋予了健康管理实际内涵,公众健康管理理念全面增强。

猜你喜欢

江夏区武汉市医疗卫生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掠影
扶好“素质”管好“规范”—— 武汉市江夏区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经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重塑城管新形象——记武汉市江夏区城管委主任范汉斌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