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5-08-15赵艳娇
赵艳娇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人类产生的最初是不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的,然而在慢慢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如今,由于历史发展轨迹、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差异。以美国人和中国人为代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线型思维”与“螺旋型思维”
“线型思维”指的是思维方式比较直接,解决某一问题时直接思考相对应的方面。而“螺旋型思维”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时,考虑与其相关的问题,用迂回的方式思考。“线型思维”是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而“螺旋型思维”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医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中医讲究“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而西医则是哪里有病治哪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为:西方人说话往往比较直接,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人沿着某一固定的路线表达信息,听话人也同样按这种方式去理解。而中国人说话往往比较委婉地表达信息,不直接说明,要靠听者去领会。而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很可能产生误会,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产生信息差。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与“需求模式的填充思维”
这一思维差异的说法与“线型思维”和“螺旋型思维”的差异有共同点。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问题导向,思维的方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考虑的方面更多,往往是需求导向,以填充需求为目标。当西方人觉得某一问题解决的不错时,很可能中国人并不高兴,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女孩失恋了,非常伤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那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到他男朋友想办法让他们复合,或者给她找一个新的男朋友。而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女孩高兴起来,如果女孩非常可爱的玩偶,就给她买玩偶;如果女孩喜欢旅游,那么就带她去旅游,也就是说重点是让她高兴起来,给她想要的东西,就是所谓需求填充模式。
(三)“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整体思维”倾向于统观考虑问题,关注集体,关注大局;“个体思维”关注个体,体现个性。这一思维在英汉语言中表达地点、时间、姓名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表达地点时汉语是从大地点到小地点,而英语是从小地点到大地点;表达时间时汉语是从大单位到小单位,而英语是从小单位到大单位;表达姓名时汉语都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则是名在前,性在后。
(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文字中的体现
以汉字与英语为例,英语拼音文字是按照理性思维组合的形合文字,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意合的特点非常明显。汉英两种文字的这种差异是中西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差异在文字上的反映。例如:“武”字由“止”和“戈”组成,意为“止戈为武”;“美”由“羊”和“大”组成,古时人们最初产生美的感觉是味觉上的,指食物的味道好,先前人们主食羊肉,而觉得羊大即为美。另先前时期有羊图腾崇拜的习俗,因而许多表示美好的食物的汉字多与“羊”有关,“美、善、翔、祥、养、洋”等等。汉字的造字心里注重形象性,是什么样的事物就会写成什么样子。中国传统的“六书”中,不论是“文”的含义还是“字”的形体构造,象形都是其最基础的部分。“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标记来指事,表达其要表示的含义,如“本”指的是树木的根,表达根基、根本的含义。“会意”是在象形的复合和深化,以相关的两个汉字来表示一个含义,以意合的方式达到表达的目的,如“休”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形声”则是在象形符号上增加声符以扩大文字的再生产的。这些都非常强烈体现出汉字的形象性,反映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汉字的这些特点和表意的特征是汉字独有的,是拼音文字无法表达的,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很明显的体现。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构词方法中的体现
汉英词语结构有复合与派生的差别,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复合法和派生法,但是运用的频率差别很大。汉语的词汇一般使用复合法,例如“优劣”可以分为“优”和“劣”,也可以组合成“优劣”表达一个含义;“矛盾”可以分开为“矛”和“盾”表示两个事物,也可以组合为“矛盾”表达一个含义。英语中也有这种构词方法,例如“schoolboy 学童”、“blueprint 蓝图”等,但英语中这样的词汇非常有限,且复合形式也少,表达很有局限性。英语中主要构词方法是派生法,在印欧语言中有非常丰富的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有些语言中还有中缀,因此词根加词缀的派生法是英语词汇的主要构词方法,例如:“happy”加词缀“un”成为“unhappy”等。汉语则非常少用派生法,关于汉语的词缀问题,学者们仍然有很多争议。这种构词法的差别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和西方人的个体思维的差异。
汉语中人们一般会给某一事物一个大概念,以下的分类以这个概念为基础,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特点。大的概念下面再以此为基础的分类体现着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每一类事物有其相似的特点,但西方人个体思维明显,每个事物有其自己的表达方法。举个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汉语中将具有相同功能的能够写字的物体称为“笔”,再以此为基础再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划分,用毛来写字的称为“毛笔”;用钢来写字的称为“钢笔”;有各种颜色的称为“彩笔”等等。但在英语中“毛笔”翻译为“brush”;“钢笔”翻译为“pen”;“彩笔”翻译为“marker”。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习惯中的体现
由于中国人思维方式比较发散,而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所以汉语的词汇很丰富,表示同一事物但有修辞上、感情色彩上、语气上等稍有差别的同义词非常多,表示委婉含义的词汇也比较多。人们表达时往往更加注意使用词汇的方式和场合,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说话比较委婉,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指点等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这是中国人螺旋型的思维表现。而西方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其线型思维的表现,其表示同一事物的词也没有汉语这么多。
中国人“螺旋型思维”与西方人“线型思维”的不同在篇章的表达上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当中国人写一篇文章时,一般开头都是铺垫、意味深长,文章最后揭示主题,还会有前后呼应等写作手法。但英语的文章一般都会开门见山,写出文章主题,在后文中继续阐述原因及过程等等。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和西方人的个体思维在语言表达的顺序上也有相应的表现。人们一般会把认为重要的事物放在前面,在汉语中由于整体思维,集体为主的习惯,中国人表示事物时往往是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表达的。而英语中则是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表达的。例如,日期的表示:汉语是年月日的顺序,而英语是日月年或是月日年;地点的表示:汉语是从大地方到小地方,而英语是从小地方到大地方;姓名的表示:汉语是先姓后名,英语是先名后姓。
三、从思维方式对比的角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有很多偏误是由于留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汉语,所以产生负迁移,从而导致偏误。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达习惯,怎样才能使这种差异的负迁移降到最低,怎样使思维方式差异的知识服务于教学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了解差异
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一样,都会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而犯许多错误,也就是思维方式的负迁移导致的偏误。而老师给反复纠正,也会反复的犯错,那么这种偏误难以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己思维方式来表达,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种不同,纠正的效果也非常不理想,记不住,所以反复出错。所以说让了解这种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讲课的内容逐渐地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只有理解了这种差异才能真正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因为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式也有相应的区别。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表达的不同之处,因而记忆时也会变得轻松许多。例如,我们教学生学习日期的表达时就告诉学生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习惯从大单位到小单位、从整体到部分的这种思维方式。因此,日期的表达是先大的单位年,其次是月,最后是小单位日。这样学生通过这种思维的解释理解了汉语的表达习惯,那么他就非常容易记住这种表达形式,同时,当学生理解了这种思维方式,当他们学习其他表达时也会相对容易很多。比如学习地点的表达方法时,学生会根据这种方式产生正迁移而容易记住表达地点时也是从大的单位到小的单位,也就是大地方到小地方的表达。
(二)多加练习培养语感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话和阅读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种练习,学生能够产生良好语感,练习能使学生熟悉这种语言表达的形式,习惯于这种思维的方式。只有能用目的语的思维习惯来表达时才能真正地学会一门语言,所以思维习惯不但需要理解,更需要通过练习使这种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也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在语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的人不懂语法依然能说好语言依靠就是我们的语感。所以说,通过这种习惯思维的练习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只有语感够好了学习才会变得事半功倍,语言表达时才会更加顺畅流利。
(三)重视学生的表达形式
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所表达的语言有时是正确的,但却是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的,由于这种表达一般不会影响交际,中国人都能听得懂,所以常常被忽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地道的汉语表达形式,而不是能听得懂就放纵他们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因为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要表达的复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学生的表达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汉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和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负迁移降到最低,使这些知识服务于我们教学,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文献:
[1]王红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张黛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