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禁人情请托”写进“茅奖”禁令

2015-08-15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学界方方评奖

《劳动报》刊文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日前正式启动。在对外公布的“评奖纪律”中,有一项提法引人关注:“严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茅奖把“人情请托”写入禁令,绝不是一般意义的“表面说辞”,而是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貌似“人情味颇浓”的不良之风。这股不良之风,其表现手法上虽然隐蔽多于公开,却似成业内潜规则。

去年湖北作协主席方方就在鲁奖评选前,接到某诗人的“人情转托”电话,并得知该诗人尤擅请客吃饭,遍请要人捧场。后来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就全票通过了。方方说,“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作协方面态度明朗,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评委多是高校教授,教授们重人情而轻文学。无奈。”在这儿,咱们不去趟人际浑水,也无意打“该诗人够不够格”的笔墨官司,更不必去索引“哪些评委和教授”。更应关注的是:就算该诗人的诗足够优秀,就算“全票通过”合情合理,就算方方的评价有失公允,难道最起码的“避嫌制”不该遵守?赴当事人的宴会,拿当事人的红包,显然“越位”了,得吹哨纠正。就算暂时尚无有关避嫌的明文之“制”,但文人君子一向避讳的“瓜田李下”,也该让人“慎独”吧?被广为传颂的一些先进国家“因行贿而失去本来该得之物”的例子鲜活生动,比比皆是,难道不足以为训吗?

有人敢于“跑奖”,是因为所跑之处,有笑脸相迎。假如你一“跑”,张张笑脸全都变成金刚怒目,你的“好评”转瞬化为“恶评”,你还会自讨没趣么?我是相信“好作品好作家”不屑此道的;而精于此道者,绝不会是优秀作家。评委亦如是。真正够格优秀的评委,岂能被丰盛晚宴和小小红包搞定?需要通过“禁令”来约束的作家和评委,恕不看好。

“自律”绝对是第一位的,但是目前情势下,确实需要“他律”禁令。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即便是“神圣的文学界”,也难以免俗。作家和评委也是良莠不齐的,在筛选机制尚存漏洞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过去“情意”最浓时,甚至出现过有评委给自己评奖的事情。不单文学界,其他界别亦然。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的评奖所在多有,久而久之自然失去公信力。

在赞赏“严禁人情请托”之类条文写进纪律的同时,还是想进言:真正的法制,都是细致到神经末梢的。什么情况属于“人情请托”,完全可以一一列明,诸如请吃红包打招呼等等,哪怕“新创人情手段”,只要性质一样,一视同仁。咱们的很多法律条文都有“宜粗不宜细”的毛病,这就给自由裁量和宽泛解释提供了很大余地,也让严格执法阻碍重重。所以,要让禁令不成为一纸空文,不妨大胆尝试种种“新政”,比如为规避熟人社会,能否逐步实现“评委国际化”?比如对评委资质的认定,能否有更健全的筛选机制?比如设立必须遵守的“评委静默期”,此间不得参加可能影响评奖的“文学活动”……当然,也不能搞得“防火防盗防评委”,真正公认的优秀评委,其道德文章,早就应该是一种社会标识。我们的社会发育还不健全,也许假以时日,从最基本的禁令做起,一切会澄明起来。

猜你喜欢

文学界方方评奖
80年代款的媳妇
圆圆和方方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圆圆和方方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隐身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