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破阵 笔下采桑——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
2015-08-15陈冰清
□陈冰清
《破阵子》和《采桑子》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词牌名,我把其意象作为人物专访的题目,自有个中的道理。因为被采访的主人翁是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带兵将军,又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本色诗人。他叫李文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日前,受湖北老家诗词刊物编辑部的委托,让我在京就近采访他。经过几次电话联系,终于约定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大地文学》沙龙进行采访。
2014 年12 月9 日下午2 点,李文朝穿一件藏青色轻便羽绒服,配一抹枣红色衬领,戴一副深色框架眼镜,挺直的腰板,流行的寸头,象一个文艺青年,健步走来。五层楼的台阶,拾级而上,不倚不喘,丝毫看不出六十六年的风雨沧桑在他身上烙下的印记。沙龙条件简陋,冬日的北京更是寒气逼人,但他似乎并不介意这些,还主动拉过沙发,热情地让我也坐下。几杯热茶下肚,便开始侃侃而谈。他思维敏捷,语言风趣,语调轻快,语义深刻。小小的沙龙顿时温馨起来。
他说他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不时兴个人自我设计,最流行的口号是“愿做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然而他自己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那就是文学情缘。他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到后来几十年,自己一直喜欢背诵唐诗宋词。那些流传千古的边塞诗词对他影响很大。说着随口就背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每当读到这些边塞诗词,他就会热血沸腾,激情四射,一种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有时做梦也会想着要破阵杀敌。历史机遇的阴差阳错,使他这位1966年省重点高中文理双优的毕业生,因“文革”浩劫破灭了大学梦,却因文采特长被破格提拔为地方干部,又被特别批准入伍,在部队建设的不同岗位上拼搏奉献,一步一个脚印,经过近30 年的磨砺,成为一颗跻身“将座”的“星”。
说起诗词情缘,他说了一句老家梁山的俗语:“我是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晚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那时候他还在读高中,就模仿毛主席诗词学写古体诗词,可谓五更起得不算晚。后来到部队,由于中心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诗词格律的技术层面进行专门的学习研究,只是在诗词意象构建、艺术追求、语言提炼和哲理升华等方面即兴探索。2005 年,他以传统诗词作者身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在当时还是很少见。这些年来,他不管工作多忙,训练多苦,都坚持读,坚持写,并以诗词日记的形式,记录军旅生涯的每一个精彩画面,成为诗意人生的生动写照。
在部队工作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应邀到中华诗词学会工作,终于有机会向各位大师学习求教,并潜心研究诗词格律和新声旧韵基础知识。他的优点就是刻苦认真,勤学好问。放下了“将军”、“新闻专家”、“硕士生导师”等一切世俗包袱,老老实实地从小学生当起。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入行”必须“循规”,更何况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他说,既然进了诗词的“山门”,就要自觉以白衣诗徒的身份,从头学起。切切实实地按诗词格律的“游戏规则”办事。在诗的国度里,没有职务大小,没有身份高低,只有老师和学生。从他的诗词集中可以看出,他唱和往来的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有部长、将军、院士、教授,更多的还是那些各界诗友。他随时随地结缘八方良师益友,十年磨一剑,终于掌握了诗词创作技术层面的基本知识。四十年的地方、部队生活经历,六十余年的人生阅历,都成了他笔下之桑,信手采来便成诗。他的很多作品都与军旅有关。比如“蹄踏王宫国界,弓惊玉宇苍穹。欧亚乾坤席卷去,马背江山一统成”(《破阵子·谒成吉思汗陵》)。还有如“乘风直上地球巅,日近云低手触天。旷野青稞绿装暖,高峰白雪素衣寒。碧空澈透悬明镜,蓝海清澄托玉盘。万里河山千古远,岂容外指染边关。”(《高原抒怀》)。“贫穷吞侮辱,病弱咽羞惭。知耻方为勇,强边固塞关”(《古炮台感愤》)。他的诗宏于气象,妙于构思,轰响着时代主旋律。他说,是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活,起伏跌宕的人生履历,丰富了他的诗词创作,成就了他的诗人之梦。
他谈到刚来中华诗词学会工作后,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下,在广大诗友的支持帮助下,他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复兴,也是匹夫有责。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类社团组织和每个成员,即使作为一介匹夫,也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担当。所以,在振兴中华诗词的事业中,个人的苦累得失事小,促进中华诗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事大。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一介匹夫和诗词志愿者的身份,自觉把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作为自己的一份历史担当。这些年来,他在讲话、讲课、运转工作、组织活动等方面,用了很多气力,下了很大功夫。他最近出版的《李文朝诗词诗论选》中,收录了文论30 多篇,对当代中华诗词的社会定位、继承创新、工作指导、经验总结,都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深受广大诗友的赞同。他特别注意发现人才,培养新人。他在《把握中华诗词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一文中,对广大青年诗友寄语祝福,口占一绝:“诗意青春梦幻多,浪花滴水汇洪波。兴观群怨悲欢事,七彩人生谱壮歌”。
他转引了一则西方哲人涉及中国的消息:1988 年,欧洲有75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宣言中讲到:“最近500 年,世界进步很快,源于欧美的科技进步;今后的500年,人类要活得有尊严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 年前,到东方孔子的文化教育中去”。孔子不但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而且对中华诗学的整理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方哲人主张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就自然包括“不学诗,无以言”的圣训。这说明世界已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华文化。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为中华传统诗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表示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辱使命,团结鼓励广大的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年轻的诗友们,在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诗词的奋力拼搏与辛勤耕耘中,实现自己的诗人梦、文学梦,迎接中华诗国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当然,复兴是个漫长的过程。访谈到最后,他引用屈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警句,作为结束语与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