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

2015-08-14张宏亮

西部金融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协整普惠金融

张宏亮

摘   要:陕西地处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对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涉农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等普惠金融发展指标,并将其综合为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借助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对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减小经济波动的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提高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其效应的显现也不存在时滞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提高对于减小经济波动并无显著作用,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减小经济的波动性,但存在3个季度的滞后期。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建议通过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提升普会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并加强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持续提升政策的着力点和有效性。

关键词:普惠金融;经济效应;协整;VAR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64-06

一、引言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也是“普惠金融”首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足以体现出当前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向那些更加贫困和更加偏远的地区开放,最大限度地提供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增强社会公平,通过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实现人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这样一个理念。陕西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使在传统金融中无法正常得到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户以及贫困人群能够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促进就业创业,促进民生改善,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陕西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视角展开,通过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减小经济波动性的效应,探索陕西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化路径,从而实现陕西经济与金融更加和谐的发展。

二、文献梳理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从以扶贫为宗旨,到扶贫和机构自身可持续并重的转变过程。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在“2005 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每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政策、立法和规章制度的支持,建立一个持续的、可以为人们提供合适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杜晓山(2006)等最早将普惠金融的理念介绍到中国,认为普惠性金融是国家主流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大规模群体的金融需求,且主要致力于拓展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降低金融需求群体和服务提供者双方的成本。综合上述概念,本文更加认同的普惠金融是指以丰富的形式、为广泛的对象提供的金融支持服务,尤其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者能否从正规渠道公平地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二)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也具有更好的系统性,研究的内容涉及普惠金融理论、小企业融资、家庭融资的获取等方面。在普惠金融理论方面,Demirgüc-Kunt and Levine(2007)在总结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就现代发展理论而言,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应是发展议程的核心,要解决金融部门的不完善,还需要与再分配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均衡。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普遍认为降低金融准入壁垒有助于小企业融资。Beck,Demirgüc-Kunt,and Maksimovic(2005)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融资方面,小企业比大企业有更多的障碍,这对扩展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活力是不利的。在此基础上,Aghion,Fally,and Scarpetta(2006)的研究发现,降低金融准入壁垒,尤其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在以减轻贫困和缓解风险为目的的家庭融资方面,多数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即共享式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不平等和减少贫困。如Karlan and Zinman(2006)的研究指出,适当放松消费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估准则,对贷款的分配进行随机选择,这才有助于绕开一些偏见,从而更有助于借款人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不会致使其家庭受到饥饿甚至贫困。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对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和体系构建,以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焦瑾璞(2010)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其实质上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同时指出,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中,政府应在提供金融创新空间、宏观政策制定、财政激励等方面担当重要角色。王曙光、王东宾(2011)强调在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农村金融改革阻断双重二元金融结构、调整农村金融的“制度性安排”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邢乐成,王延江(2013)从普惠金融视角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是是用普惠金融理念建立一种全新的小微企业外源融资体系。

(三)本文的研究方向及创新之处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看,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体系建立、弱势经济主体融资等方面,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如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平衡发展等方面,进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探索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的新颖之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指标选择上首次使用涉农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助学贷款、农户贷款等更加真实反映普惠金融发展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在实证研究的视角上,着重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平衡发展和减小波动性的效应,这在当前研究普惠金融的文献中也不多见。

三、陕西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情况与特征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在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陕西省普惠金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民生领域、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一)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发展

一是在信贷方面,对“三农”领域、弱势群体和经济增长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农户贷款余额1687.66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余额92.25亿元,助学贷款余额44.68亿元,近7年来平均年增速分别为21.61%、76.78%和29.19%,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的增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7.70亿元,同比增长35.57%。二是在证券方面,不断创新融资模式,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10年,陕西成功发行首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2.21亿元。2013年,陕西省顺利进入全国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省份,国德电气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1.5亿元。三是在保险方面,农业保险高速发展,创新保险模式助力小微企业融资。2013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39亿元,同比增加75%,增速居全国第三,同时还通过保险模式创新助力小微企业融资,近3年累计为全省各类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及个人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3.35亿元。

(二)普惠金融品种日益丰富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2005年正式提出的,但在此之前陕西已经存在普惠金融产品,如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小额保险等。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普惠金融产品不断深化。在信贷领域,相继出现了针对个人的个人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针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链贷款、循环贷等,更加注重结合客户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使普惠金融产品具有“标准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的特点。在证券领域,针对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如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在保险领域,主要是通过扩大责任承保范围、开展地方特色保险、创新保险模式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如种植业保障责任险在不提高费率的情况下,将旱灾、病虫害等易发灾害纳入小麦、玉米、森林等种植业保险责任范围,并开展针对种、养殖大户推出的兼具区域特色“银保富”系列产品。此外,还通过“银行+保险”、“保险+担保公司”等模式,增强小微企业保单的融资功能。

(三)普惠金融惠及面不断扩大

一方面,普惠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一是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快速增长。自2006年小额贷款公司在陕西试点以来,至2013年末全省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8家,从业人员2140人,注册资本金160.28亿元;二是村镇银行从2008年宝鸡岐山硕丰村镇银行第一家成立以来,至2013年末全省共成立村镇银行11家;三是2013年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正式被纳入“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受惠面不断扩大。其一,信贷的惠及面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累计发放6.74万笔,助学贷款累计发放人数17.42万人,分别是2006年的35.4倍和4.9倍。其二,证券融资正在步入全新时期,2013年成立陕西省股权交易中心,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层次,首期私募债发行成功,9家企业进入“新三板”第一批挂牌名单。其三,保险的保障范围更具普惠性,2013年末,大病保险已覆盖陕西6个地市,服务人群1712万人。苹果保险保费收入5620万元,承保面积67.85万亩,保障金额14.05亿元,承保面积、保费收入与保障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四、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陕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发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从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上分析,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弥补经济发展的短板,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的对城乡平衡发展和减小经济波动的效应。

(一)实证分析指标的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根据可得性、代表性和持续性原则,本文在指标的选择上主要从信贷方面选择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农村贷款余额、下岗失业人员贷款余额、助学贷款余额等指标,并将其合成为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见表1)。在反映经济平衡发展的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进行反映,而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刻画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进行反映,即经济增长的平稳性越好,经济增速的波动性越小。

对上述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PIF)和城乡差异度(URD)为二阶单整序列,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IF)、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RIF)和经济波动性(EF)三项指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依据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需要从两个方面分别建立协整模型,一是建立反映个人普惠金融指数与城乡差异度两者之间关系的模型,二是建立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波动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模型。

1、个人普惠金融指数与城乡差异度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模型1:

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的参数均显著,模型的残差项也为平稳序列,这表明城乡差异度与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0.64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反映两者之间动态关系的VAR模型,依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立建立VAR(3)模型,并据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城乡差异度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普惠金融的发展在长期内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给个人普惠金融发展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城乡差异度能够快速下降,并在第3期下降的力度达到最大;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长期内不利于个人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城乡差异度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个人普惠金融发展从第2期开始变为负值,并在第4期下降的力度达到最大。

2、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和经济波动性的关系实证检验

模型2:

在建立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波动三者之间关系的协整模型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由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参数不能通过检验,因此剔除该变量,建立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波动两者之间关系的协整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的参数均显著,模型的残差项也为平稳序列,这表明经济波动与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经济波动性下降0.5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仍然沿用前面的分析框架,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依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立建立反映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波动两者之间动态关系的VAR(3)模型,并据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业普惠金融指数是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波动并不是产业普惠金融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给产业普惠金融指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经济波动在前3期会有所增大,但从第4期开始经济波动会持续减小,并在第6期对经济波动减小的力度达到最大,即产业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经济波动的减小存在3期的滞后期。

(三)结论

1、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发展个人普惠金融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个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0.64个百分点,产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经济波动性下降0.51个百分点。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个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有利于个人普惠金融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另外,产业普惠金融指数与经济波动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产业普惠金融指数是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

3、从VAR模型间的动态关系看,一是个人普惠金融的发展在长期内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给个人普惠金融发展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城乡差异度在第3期下降的力度达到最大。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长期内不利于个人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城乡差异度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个人普惠金融发展从第2期开始变为负值,并在第4期下降的力度达到最大。三是产业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小经济波动存在长期效应,给产业普惠金融指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经济波动从第4期开始经济波动会持续减小,并在第6期对经济波动减小的力度达到最大。

五、促进普惠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推出更加符合特定群体需求个人普惠金融产品,不断强化个人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一是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可以围绕农户、城乡低收入人群、个体工商户等特定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发金融产品,如围绕农村地区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可抵押的信贷产品,提升农户的信贷可获得性;二是在提升金融服务上,主要是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以通过支付服务的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推广农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工程和小额信贷的专业化服务,实现陕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缩短金融服务的距离并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二)建立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体系,提升对“三农”领域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分析表明,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提高,在长期内有助于减小经济的波动性,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建议在对陕西“三农”金融支持方面,一是建立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体系,在加快设立农村小微金融服务主体的同时,大型金融机构还可以充分借助草根金融的信息支持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实现各类机构的差异化经营,同时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抵押品范围的扩展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性。二是在结合陕西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设计具有地区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如陕南开展的以蚕茧订单融资的“订单农业”模式,以及关中地区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合作社”模式等,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模式推广到茶叶、苹果等在全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针对性。三是大力发展“三农”领域的直接融资方式,在现有的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基础上,探索发行“三农”金融债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扩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广度,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层次。

(三)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发挥金融和财政政策合力,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通过设定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金融指标,定期公布全省以及各家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既起到一定的激励督导作用,又能够为后续的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普惠金融占比高的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并综合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其适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同时,在金融监管上适度放宽对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容忍和监管约束。三是在财政支持方面,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奖励和补贴力度,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和适时建立奖励机制,对金融机构率先开发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普惠金融发展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财政补贴。四是加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密切配合,实现的支持标准的范围的相统一,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出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具体措施,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全省普惠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21-23。

[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12-13。

[3]李通禄,郑长德.普惠金融理论文献研究[J].武汉金融,2010,(8):38-40。

[4]尹慧君,阚景阳.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现代农村制度建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443-446。

[5]张伟.微型金融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The Study on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A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ZHANG Honglia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Shaanx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where the economy is less developed, therefore, developing the inclusive fin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alance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he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th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such as loan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nd loans for the unemployed, and synthesizes them as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individual, industrial and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then, using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VAR model, the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on balancing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ducing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individual inclusive financ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re exists the cause-result relationship and there is no time lag effect.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no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industrial inclusive finance helps to decrease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s, but there exists a time lag of three quarters. For developing the inclusive finance, the paper suggests extend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 coverag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suggests establish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and fiscal policy support and focus and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focu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Keywords: inclusive finance; economic effect; cointegration; VAR

责任编辑、校对:张德进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协整普惠金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