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田印象

2015-08-13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田村养牛回家

源田村,一个小山村,山多田少。村子里只有八百号人,大多数是库区移民。村子的东边是一脉青山,重重叠叠,连绵起伏。最高峰被当地人称作盘古仙,古寺庙里供奉开天辟地的盘古。南边临近仙下水库,是水库的尾子边上。西边,山峦突兀,岩石崚嶒,仿佛大佛端坐,像极了弥勒。

黄昏临近,淡淡的雾霭笼罩,更添几分神秘。村委设在原学校,办公楼由教室改造而成。楼前是草坪,种上了树,草坪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风景石,是从山里搬弄下来的,村民称作“财神爷”,我看更像是一尊石狮,稳稳地坐在大坪中,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走进村委会议室,光明日报的湘岳站长在听取汇报,时不时地插上一两句问话。汇报的是一个胖墩墩的结实年轻人。个不高,平头,着旧军装,普通话还相当不错,汇报时还不时地摆弄着手提电脑,播放着自制的幻灯片。我禁不住认真地打量着这个帅气的小伙———村支书段华———这个被称为“三官”(医官、牛官、村官)的支书,精明,干练且朴实。

“跟我来,一起上!”口号贴在会议室的墙上,颇有点战前动员的架势。“共产党员,跟我上!”———过去看电影时经常听到的英雄话语,今天,在这穷山沟沟源田村,看到这样的口号,心中说不清地升起一股敬意!

“这是我们村在土地流转动员时,我的原始想法,也是我当支书的行动纲领!”段华嘿嘿地笑了一声,笑声中流露出些许憨厚和一点点“不好意思”的羞涩。

“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原本就很少的田都荒了,我看着心痛,就萌发了把抛荒的田地承包起来的想法,开始时想自己一个人承包,后来村支两委一班人说大家伙一起来,由村里出面组织,来个集体流转。既符合中央政策又解决抛荒问题,同时还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于是,就有了这么个口号的出台。”段华快言快语,直抒胸臆,毫无保留与遮掩。

段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土地荒了,价值为‘0。我们用每亩5元的原始股价格从老百姓手中流转过来,年终还从利润中分红。我们再把土地发包给承包主,这样就使土地有了升值的空间,产生的价值就会是1000元或3000元的可能,如果经营得好,还会更多。所以,我想让大家一起来,跟着我去闯市场!我们把流转过来的田一部分用来种稻谷,大部分用来种牧草,用来养牛。单独从土地上我们一年可以纯挣几十万,没问题!”此时的段华话语中充满自信。

段华20岁当兵,在青藏高原一干就是12年,当过炊事员、卫生员,上过大学。在荒凉的格尔木待过,在海拔4500多米的“五道梁”兵站待过,在海拔5300多米的被称为“生命禁区”———可可西里无人区待过。在那里,他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锤炼,让这个山里娃比一般的山里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部队,他知道五星红旗的真正价值;他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自己的个子不高,更加懂得“先天不足后天补”,懂得什么是“吃得苦,霸得蛮”,也懂得如何让首长看重。于是他更加勤快,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珍惜每一次表现的机会,更加明白生命的真义!

转业回乡后,部队给了他几十万块转业安置费,让他自谋职业。他凭着自己的医技在广州的一家中医院找到了工作,而且待遇不薄。按照常理,他该满足了,也该享受了。但是,每想起家乡的原始生活状态,想起家乡传统的劳作方式和耕作模式,心里就堵得慌,总想回家做点什么来改变家乡面貌。于是他毅然决然“弃医从农”。部队给的几十万也可以派上用场———回家养牛,完成了他从“医官”向“牛官”的身份转变。

段华先是承包了50亩荒地。再花半年时间走访了十几户养牛专业户,到农大去学习,到外地去取经,拜省畜牧研究院专家们为师。讲究科学养殖,建立养殖循环链:牛—蚊虫—养鸡—牛粪—种草—喂牛。树立绿色品牌,成立了“深山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养牛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立“深山”牛肉品牌。如今,就连他花费百般心思娶回家的漂亮老婆也成了“养牛专家”。

段华是“富”了,可是他的心也更大了,心事也更重了。2013年,村委换届,他当选村委书记,从此,“牛官”头上又多了顶“村官”的帽子。

如何让农民舒服地工作?如何让村民更体面地生活?如何让村庄变得更美丽?他设想着,要让农民拥有“三高”(高收入,高素质,高技能),让村民拥有“三有”(有吃、有住、有玩),想让村民“穿西服、打领带、戴白手套去轻轻松松创造财富”。

他想要让村庄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美丽和谐———于是他制订出了村庄卫生行动计划,成立了第一个村级环卫所,并在网上订购“一炉三桶”(垃圾焚烧炉,可沤肥的垃圾桶,可卖钱的垃圾桶和有毒有害垃圾桶)免费发给村民,并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村规民约,一种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在源田村悄然施行。

他还有着“千头”和“千亩”的梦想———他想在源田村每年养一千头肉牛,种上一千亩牧草,让源田村真正成为肉牛基地和牧草供应基地———这样就能实现他的土地流转的价值,实现他的“致富”梦,实现他的“让村民体面地生活,舒服地工作”的高远目标。

为了梦想,段华颇有心计地给大叔大婶、小弟小妹讲叙自己在过水坪镇远景村的所见所想:本来有千多人千多亩地的大村,因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两位老人,一个78岁,一个83岁,在村子里养着几十头牛。田荒了无人耕种,整片整片的杂草。偌大的村子,房屋无人居住———变成了“牛棚”,满屋都是牛粪。沿途的树上竹子上挂满了光怪陆离的“鬼符”———传说村子里闹“鬼”。整个村庄,真的变成了“鬼村”,森然怕人———长此以往,远景村的近况就是源田村的“远景”。

为了梦想,他把花二十多万元买来的收割机改造了又改造,甚至全部拆下,重新改装,目的是让机器更适合源田山地的操作———为此,段华被村民戏称作“癫子”,被老婆尊称为“老赖”———竟不想还真让他给改成功了。他乐呵呵地告诉我:他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哩!

为了梦想,他建立了“源田QQ群”,让在外地的源田人时刻关注家乡,了解家乡,支持家乡的改革和建设,真正做到了“人在外,心在家”。

在他的鼓动下,全村党员们举起党旗,扯起横幅,“浩浩荡荡”地捡垃圾,搞卫生,为村民作出了表率!

在他的鼓动下,退休的老支书坚持每周回家参加“卫生清扫行动”!

在他的鼓动下,“环卫所长”段鹏,不知疲倦走东家串西家,吆喝起“垃圾,收垃圾”的豪言壮语,俨然就是源田村的环卫局长———“我有书记的尚方宝剑,卫生的事儿我做主!”

在他的鼓动下,中专毕业的段小明,辞去了东莞的工作,回家乡养起野猪,建起了“生态野猪养殖基地”。我问他为什么回家,他笑着智慧地回答我:“书记辞职,回家养牛;我辞工,回乡养野猪!”如此简单,话语中似乎有天经地义的英雄气概,好像回家乡养野猪———没有理由,没得商量!快离开的时候,他面带赧色悄悄地在我的耳边说了句:“就是现在还没有娶上老婆!”———难道这也是代价?!

离开源田村部,我带着人走进大山的更深处———源田村东冲组。向导告诉我:“东冲有一百多号人。有一次村里开会东冲只来了8个人,问为什么只来了8个,他们笑着说能喘气的都来了,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劳力全部外出打工,小孩全部外地就学,田地全部抛荒———不敢种,也不能种,种了也是野猪先吃了,老鼠先尝了!”如今,土地因为流转,过去荒了的田土满盛着金黄。阳光下,金灿灿的稻谷在青山绿水间特别打眼。微风吹拂,送来阵阵稻穗成熟的芳香。

离别时,我告诉段华,源田村离不开山,离不开水,要改变山村面貌,在带领村民创造财富走向富裕的同时,还要做好规划,依托自然资源,借盘古仙的“仙气”,借仙下水库的“名气”和源田村自身的“缘气”,要把她建成一个生态村,旅游村!

猜你喜欢

田村养牛回家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人性的多面性
摄 影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
城中村在蜕变
——田村改造“解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