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建设研究
2015-08-13李立峰张大为
□文/李立峰张大为
(1.河北省第二测绘院 河北·石家庄;2.秦皇岛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河北·秦皇岛)
一、建设目的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具有调查范围广、数据种类繁多、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复杂和获取成本高等特点,为建库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根据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成果,建设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实现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统一编码与管理,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主要任务
在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以及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所形成的图、表、卡、册和有关法律文书纳入数字管理,依据《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等要求,建立集图形、属性、电子档案以及地籍管理业务为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应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和处理、数据分析和管理、数据更新、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输出,以及数据交换、备份和维护等其他功能,主要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信息等信息。
三、建库流程(图1)
四、建库方法
(一)资料预处理。主要包括属性数据预处理和图形数据预处理两部分内容。
属性数据预处理主要检查:1、属性数据的完整性。主要是界址点、界址线、宗地面积、宗地四至等属性内容,是否完整,对达不到建库要求的档案加以补充、完善;2、检查地籍区、地籍子区、地籍号的唯一性,改正重号、错号;3、检查属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保证与地籍图关联的一致性。
图形数据预处理主要检查:1、地籍数据分层编码与《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一致性;2、界址线拓扑关系正确,不应有悬挂线,悬挂结点;3、地籍要素图形和地理要素图形关联的一致性;4、图形与属性数据关联的一致性;5、各类图形的编码与符号样式应符合建库要求;6、各类注记与图形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二)属性数据采集与处理。根据资料情况,数据录入方式应分为宗地资料的文字输入和地籍调查资料、登记发证资料的实物影像扫描(拍照)录入两种。采集内容包括土地权利人的资料、土地登记发证的有关文字信息和在土地登记过程中申请人所提供有关权源证明材料、土地登记档案以及本次调查所形成的地籍调查资料等影像资料。对于文字信息,可以以地籍子区为单位采集,将每宗地的属性资料,逐项录入到标准属性模版文件中;对于影像数据,可采用扫描和拍照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扫描影像数据时,文件应以“宗地号+$+档案名称+#+序号”的方式命名,如一宗地有多份同一类型扫描文件,“#”后加序号1、2、3。如土地证的扫描文件第一页应命名为“*****$tdz#1”。存取文件类型为“JPEG”图像格式。在录入过程中,从宗地的图形将地类码、宗地面积、权利人等属性提取,与纸质的档案资料相同的字段内容比对,要求完全一致,如发现不一致情况,录入人员做问题记录,并以地籍子区为单位提交有关专业人员加以校对修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进行关联检查,以宗地号作为两者的一一对应关系,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起来。
图1 建库流程
(三)图形数据处理。将宗地的矢量数据,以地籍区为单元对图斑界址数据进行拓扑处理,使之符合以下要求:1、宗地间不得重叠、交叉,也不得有间隙;2、界址线必须与宗地边界线一致,界址点必须在界址线上;3、界址线不得重叠、交叉、界址点不得重叠;4、宗地总数与权属调查表的总数应保持一致。确保宗地闭合,无悬挂界址线,无自相交、无坐标重叠点。同时,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属性结构录入界址线的属性内容,录入界址点的相关属性。界址点、线要素的字段内容从地籍调查表中获取,应按照标准字段的代码将属性内容的文字说明转化成代码录入。以宗地为单元处理完宗地的图形数据后,应将所有数据拼接为一个文件,并重新做拓扑检查,满足数据库集成的要求。
另外,在划分图斑时,要以地籍子区为单位,按土地用途对全部区域包括道路、绿地、空地等划分图斑,并拓扑成区。一般在一个权属单位内保留一种用地类型。但是对没有分户调查土地使用者的大型居民点类宗地、小区等采取特殊处理,将其内部的道路、绿化等划分为不同的图斑,以更准确地统计建库区域的各种地类分布状况。编辑地类图斑层时,应将所有图斑的权属代码也按照宗地地籍号的编号原则执行,图斑编号形式为“行政区代码+地籍区(镇)代码+地籍子区代码+0000000”,以便于统计面积。
五、数据库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整个建库的始终,只有不断优化各环节的数据,才能保障数据库成果的质量。
(一)数据源质量控制。(1)根据数据源质量要求对其进行质量检查;(2)检查图形数据精度是否在限差范围之内;(3)检查DOM等数据源的点位精度时,可选择明显地物点,与GPS测量实地坐标进行对比检查;(4)检查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等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并对照图件检查对应关系;(5)检查数据源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和数据精度等。
(二)数据采集质量控制。(1)采用环节质量控制和交接检查的方法,对过程质量进行控制;(2)作业员对其作业过程及重大问题应当记录;(3)作业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自查,技术负责人组织作业员互查;(4)由专业质量检查员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检查;(5)专业质量检查员要不定期地进行抽查,确保数据质量;(6)不同作业员进行不同作业环节的数据交接时,进行数据交接检查。
(三)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1)作业员对每幅图应进行接边处理及重大问题应当记录,专业质量检查员应对接边图幅进行重点检查;(2)检查每幅图相邻图形要素是否存在缝隙和重叠现象;(3)检查每幅图相邻图形要素及属性要素的逻辑一致性。
(四)数据入库质量控制。(1)数据入库前应对数据进行100%的数据质量检查;(2)数据入库后要对计算机自动输出成果进行检查;(3)数据运行过程中要对数据库整体安全性运行检查。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200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