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釉陶骆驼的造型与制作工艺
2015-08-13果林
果林
一、三彩釉陶骆驼鉴赏
2014年11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丝绸之路》展览。该展览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沙漠之舟组成的丝路商队。为了表现这部分内容,展览设计者从外地博物馆借用了多件三彩釉陶骆驼,现介绍如下:
三彩釉陶单峰驼,1973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阳镇双泉村北的唐契苾明墓出土,现藏于咸阳博物馆。高82厘米,长70厘米。该骆驼为低温铅釉,高岭土胎。驼俑扬颈昂首,额上至背披长毛,颈上下及前腿亦垂长毛,毛呈卷曲状。背部弧形拱起为单峰,单峰顶端施乳白、淡黄色釉,颈、腹及臀部两侧间有乳白色釉,其他均为赭、棕色釉(见图1)。驼俑形体高大,姿态雄健,造型独特,在全国极为少见。[1]
三彩釉陶载物骆驼,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机械化养鸡场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高51厘米,长45厘米。左右合模制成。骆驼形体高大,双目圆睁,昂首嘶鸣,尾上卷,四腿立在方形托板上。骆驼背上有带花边的鞍鞯,双峰之间搭有驮囊。骆驼的脑后、颈下、驼峰和腿根饰细线纹。通体施以褐、绿、蓝、白等釉,腿膝盖以下不施釉(见图2)。载物骆驼构思巧妙,造型生动。[2]
三彩釉陶载物卧驼,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31号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高29.1厘米,长45厘米。驼首高昂,双目圆睁,作嘶鸣状。四肢屈跪卧地,尾巴卷曲上翘,周身施淡黄、褐和绿釉。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毡施草绿色和白色釉。双峰间搭有鞍鞯,上负驮囊、象牙和丝绸,两侧带马蹬壶、花口盘和凤首壶等物(见图3)。[3]
三彩釉陶载物骆驼,1963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2号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高81.2厘米,长69.7厘米。骆驼背负驮囊丝绢,呈行进状,仰首嘶鸣。体施白釉,附属装饰施黄、绿和白釉。头部、颈部、腿部及驼峰上的驼毛采用雕刻的特殊处理手法,并施以褐釉,十分形象(见图4)。[4]
三彩釉陶载人骆驼,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59号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高38厘米,长32厘米。该驼为双峰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的托板上,体施白釉,其颈部和四肢有棕红色长毛。驼背上垫一蓝绿色毯子,两峰间置一大型兽面驮囊,下垫驮架,在驮架外露的各端分别系有猪、鱼、圆口小瓶和凤首壶,驮囊前后置有绿色丝卷,绢上坐一人。骑驼者一手扶驼峰,一手扬起,作驾驭状。骑驼俑为汉人形象,骆驼所载的货物也是中国特产(见图5)。骑驼者被设计得很小,凸显了骆驼体量的高大。[5]
二、三彩釉陶骆驼的造型
唐三彩从造型方面可以包括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等四大类。唐墓中出土的动物俑,以骆驼俑居多。骆驼按造型可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主要产于非洲北部、非洲之角和亚洲西部等地。双峰驼背部有两个驼峰,主要产于亚洲土耳其、中国和蒙古等地区。
三彩釉陶骆驼从造型方面还可分为载物驼俑和载人驼俑两种类型。有的骆驼驮着货物卧倒在地,有的做出负重欲起的姿势,有的背着各种装满货物的皮囊和壶罐等器皿,还有的驮着丝绸或棉帛等,刻画出了丝绸之路上骆驼的各种形象。从造型上看,陕西和洛阳地区出土的骆驼都有站立式,立于一长方形板上,并且都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静止站立的骆驼,或平视前方,或头部微微上翘;第二种是正在行走的骆驼。陕西还有一种卧式骆驼出土,即卧于地上,而洛阳地区没有卧式骆驼出土。陕西地区出土过单峰驼、双峰驼,而洛阳地区只出土过双峰驼。
三、三彩釉陶骆驼的制作工艺
三彩釉陶骆驼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胎工艺、成型工艺和施釉工艺等。
1.制胎工艺
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种优良的黏土,俗称“高岭土”。这种土颜色大部分为白色,少数则因为含铁稍高而略显红。在制作一件三彩器物之前,先要对开采来的高岭土进行一系列加工程序,包括挑选、舂捣、淘洗、沉淀、陈腐、揉搓和捏练等。这样就把一切影响陶器质量的杂质排除干净,既保证了胎色的洁白,又保证了产品出窑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高岭土经过淘洗后,颗粒细腻,具有坚韧性强、可塑性强、胎体不易开裂和抗变形能力强等特性。
2.成型工艺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捏塑。制作动物俑的方法主要是模制。模制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工挤浆法类似,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三彩俑。模制成型分单模、双模和组合套模三种。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压而成,这种单模适用于小件人物俑及动物俑,也适用于制作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和其他小附件。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组合套模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人物俑、动物俑和复杂器皿。
3.施釉工艺
坯胎成型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焰经过1000℃~1100℃左右高温焙烧素胎。素胎烧好后,经过冷却,挂上配好的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汁,再入窑进行第二次焙烧,釉烧时窑炉温度为900℃。釉料在窑炉内经过充分熔融,各种颜色的釉料互相浸润,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最大的特色,是其高度发挥了低温铅釉的熔点低、流动性强等性能,运用黄、绿、蓝、褐等颜色釉,形成华美绚丽的釉装饰。唐代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成功配制出白色、浅黄、棕黄、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彩色釉。呈色剂主要有铁、铜、钴、锰、锑和铬等。按照装饰的需要,在釉料中加入呈色剂经过高温烧造,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锰呈紫色,氧化铁呈褐红色,氧化铜呈青绿色,而白色则是以铅的氧化物与含铁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唐三彩在进行第二次入窑釉烧时,按照一定的设计思想在胎面上施釉,将含有不同呈色剂的釉汁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巧妙搭配,再入窑烧造。釉料在窑炉内,随着温度的增高,各种釉汁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的彩色釉。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 两种: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各种颜色。它是将几种颜色的釉彩同施于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效果较单色釉和双色釉更加丰富多彩。点染融彩法包括彩带和彩块等形式。彩带工艺是用各种釉料在器物上画成彩条,或在器物上部点上釉色,经过高温熔融,形成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表的凹凸与起状,釉色的浓厚与淡薄,任意浸润和流淌,形成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彩块工艺是用不同颜色在器物上任意涂抹,由于釉彩的流动和交融,构成了明艳的画面。
陕西和洛阳唐墓中出土了造型各异、姿态优美的骆驼。这些骆驼都是以生活中的原形为模本,经过烧制,再配以美丽的三彩釉色,使其在朴实自然中渗透着华丽。骆驼健壮的体魄,有力的四肢,昂起的头颅,背载的辎重,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作为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载体,骆驼在丝绸之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彩釉陶骆驼是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代表性作品。
注释:
[1]王英,刘晓东:《契苾明墓出土的罕见唐三彩》,载《收藏》2011年第8期,第31页。
[2]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40页。
[3]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43页。
[4]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355页。
[5]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