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州铁镬小考
2015-08-13罗志
罗志
2010~2014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对江苏省盱眙县城外淮河北岸的古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其中,在古泗州城核心区域的大圣寺遗址内、灵瑞塔遗址北侧出土一口直径近3米、深约1.9米的大铁镬,在已披露的考古成果中颇为引人注目。关于这口铁镬的用途,关心古泗州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以寺院僧人以此为炊具烹饪或施粥赈济的观点最为流行。查明代万历年间所纂《帝乡纪略》卷十《艺文志附奇迹》,便有《泗州铁镬》条:“见在大圣寺,可食千人,元建塔时所造者。”可知泗州铁镬为炊具的观点由来已久。然而,对于考古文物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证据链的支撑,单纯主观推测和孤证均无法较为全面地进行考索。笔者翻检历史上关于铁镬的大量文献,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对于古泗州铁镬得出自己的认识。
《周礼·天官·享人》文曰:“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东汉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脀于鼎。齐多少之量。”《淮南子·说山训》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之语,东汉高诱注云:“有足曰鼎,无足曰镬。”汉代以前将这种无足之锅称为镬,其后,历代大量出现这种多为铁质、无足圆底的锅状器物,也统称为镬。在后世宫观、寺庙建筑群中,铁镬成为重要物具而在文献中数见不鲜。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兴盛,佛寺建筑中出现与“镬”类似的器物,并在魏晋隋唐以降的寺庙中常见。今试举几例,以作分析。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孟尝镬》云:“青州城南佛寺中有古铁镬二口,大者四十石,小者三十石,制作精巧,又有一釜可受七八石,似瓮而有耳,相传云是孟尝君家宅镬釜,皆是孟尝君之器也。”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九记载“荆州上明东寺”有铁镬:“自晋至唐曾无亏损。殿前四铁镬,各受十余斛,以种莲华。”青州、荆州皆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之重镇,而铁镬在这时已经成为佛寺中值得一观的重要物件。
镇江北固山古甘露寺的大铁镬历史上更为知名。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载:“京口北固山甘露寺旧有二大铁镬,梁天监中铸,东坡游寺诗云‘萧翁古铁镬,相对空团圆。坡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是也。”并录镬上萧梁天监十八年(519年)梁武帝刻铭。北宋张舜民《画墁集》卷七亦云:“庭间有大铁镬,僧堂下有小铁镬二,梁天监中所作。”苏轼有《甘露寺》诗,即《墨庄漫录》所引“东坡游寺诗”,然略有字词不同,云:“萧翁古铁镬,相对空团团。陂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罗隐》条亦载:“润州甘露寺……元符末,寺经火……惟梁天监中两铁镬各容数石尚存。”
除去佛寺中有铁镬外,古代宫殿和道教建筑群中也有其身影存在。《太平御览》卷七五七《器物部二·镬》引陆机《洛阳记》云:“宫墙外以大铁镬盛水以救火。镬受百斛,百步一置。”宫观之外,放置铁镬盛水以救火,历代因之,盖是古代消防的一种手段。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之四《铁镬釜》则列数扬州“府城北门外铁镬六口。南门外四口”,并猜测“相传元镇南王府故物,或又谓出隋宫,皆不可考”。抑或是古代扬州宫观建筑群放置铁镬的遗物。
此外,唐宋以降,道教也在礼俗、器物等方面模仿佛教,祀庙、道观中间也出现铁镬等器物。北宋《元丰九域志》卷五《寿州·古迹》记载“霍山庙有大铁镬受三十石,每祭祀时水輙自满,事毕则空,见搜神记。”《太平御览》卷七五七《器物部二·镬》引《湘州记》曰:“伍子胥庙中有大铜器……始,庙所有大铜镬,可容三百斛许,即陷入地中。”《太平御览》卷五四《地部十九·岩》也引用南齐刘澄之《鄱阳记》云道教祖师许旌阳斩蛟处之贵溪香岩也曾有“三铁镬”出现。
佛寺、宫殿和道教建筑群中放置的这些铁镬,究其具体用途,前代多有记载,勿庸臆说。宫殿外置铁镬储水以防火患,此以为不刊之论。道教文化中的铁镬则明显与佛寺中的铁镬相类似,可与佛寺铁镬一并讨论。泗州铁镬附属于佛寺建筑,要破解其功用之谜,我们便要回归历史文献,对于佛寺铁镬的功用作一考察。
首先,正本溯源,寻找较早、较为可靠的史料记载。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所载荆州上明东寺“殿前四铁镬,各受十余斛,以种莲华”,是目前文献中关于佛寺铁镬功能的最早记载,而明确称其为植莲。而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甘露寺铁镬乃植莲供养佛之器》所载甘露寺铁镬上的萧梁天监十八年(519年)梁武帝刻铭,更是重要文献证据:
京口北固山甘露寺,旧有二大铁镬,梁天监中铸。东坡游寺诗云:“萧翁古铁镬,相对空团圆。坡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是也。予往来数见之,然未尝稽考何物,本为何用也。近复游于寺,因熟观之,盖有文可读,云:“天监十八年太岁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日乙卯,皇帝亲造铁镬于解脱仏(古佛字)殿前,满(漫灭一字)甘泉,种以荷蕖,供养十方一切诸仏。以仏神力,遍至十方,尽虚空界,穷未来际。令地狱苦镬,变为七珍宝池,地狱沸汤,化为八功德水。一切四生,解脱众苦,如莲花在泥,清净无染,同得安乐,到涅盘城。斯镬之用,本在烹鲜,八珍兴染,五味生缠。我皇净照,慈被无边,法喜禅悦,何取(又漫一字)檀。爰造斯器,回成胜缘,如含碧水,(又漫一字)发经莲,道场供养,永永无边。”其后又云:“帅吴虎子近禁道真概怀于佐陈僧圆丞宋(又漫一字)令宣令郑休之。”义不可晓,疑当时干造之人耳。又一行云:“五十石镬,然形制不能容今之五十石。”盖古之斗斛小也。始知二镬乃当时植莲供养佛之器耳。
唐宋时代去魏晋未远,佛教初传入中原乃至氤氲而盛阶段的建筑、文物与文献记载较为齐备。《墨庄漫录》所论“甘露寺铁镬乃植莲供养佛之器”,以萧梁铭文为依据,考证谨严,颇可采信。目前所见关于佛寺铁镬用途的历史记载,佛寺铁镬为“植莲供佛”之说最早,且有早期金石文字为证,而直到明代后期才见有以佛寺铁镬为炊具的说法。而如甘露寺“植莲供佛”之说自宋朝以后一直被采信,直到晚明一些学者杂著中才出现“润州甘露寺大铁镬二武帝所铸造食以施僧者”(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七六《梁武施僧》)等在当时标新立异的新说法。佛寺铁镬“植莲供佛”说从出现年代、文献证据角度看,更为信实。
那么,像泗州大圣寺那样在建筑群中放置铁镬、“植莲供佛”这一用途背后,有什么思想动因呢?甘露寺铁镬上的萧梁刻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梁武帝下令造铁镬于甘露寺解脱佛前,佛号“解脱”,其神力“遍至十方,尽虚空界,穷未来际”。铁镬象征着“地狱苦镬”,莲花则是佛教象征和圣花,“铁镬植莲”便象征着“地狱苦镬变为七珍宝池,地狱沸汤,化为八功德水”。因此在佛教中,“铁镬植莲”便成为重要的佛法象征,是所谓“一切四生,解脱众苦,如莲花在泥,清净无染,同得安乐,到涅盘城”。唐代的《法苑珠林》中对于铁镬在佛教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多有描述,其中对于地狱景象的夸张描摹中多有铁镬形象的出现。如卷七云:“夫论地狱幽酸,特为痛切。刀林耸日剑岭参天,沸镬腾波炎炉起焰。”“第四叫唤大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何故名叫唤地狱。狱卒捉罪人掷大镬中。又置大铁镬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辛痛酸”,此种描述,比比皆是。而若幡然悔悟,皈依佛法,信徒则能够“如是展转经无量劫,愿令修福悉皆忏悔。当愿镬汤清净变作华池,炉炭氛氲化成香盖,危昂剑树即是琼林……”“镬汤清净变作华池”这一佛法宏愿化为现实世界的象征物,“铁镬植莲”便是最好的体现。
对于佛寺铁镬种植莲花这一功用,其他相关文献也提供了旁证。《太平御览》卷五四《地部十九·岩》所引贵溪香岩 “三铁镬”之说,即云“可容百斛,中生莲花”。道教对于佛教文化多有模仿,铁镬植莲之说在道教相关记载中出现,不足为奇。北宋初年所编《太平广记》卷八九《昆虫一·蚱蜢》引《续异记》云东晋孝武帝时中书侍郎徐藐晚上在中书省值班,夜遇蚱蜢精的故事。其中有“唯见镬中聚菖蒲根下,有大青蚱蜢”句,可见东晋宫室中书省外也放置有大铁镬。菖蒲与莲花同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此故事中铁镬种菖蒲与铁镬植莲相类似,也足见铁镬种植水生植物恐是魏晋隋唐一时的风尚。
另外,在雁荡山能仁寺有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所铸铁镬,今人多以为洗浴用具。其铭文曰:“金刚解秽真言:唵缚日啰萨帝吽萨诃。净水沐浴真心真言:唵揭咤呜呜。清信弟子刘化晟并男淑敏、男秉文合家等,谨施净财,铸造浴镬一口,舍入嘉福院,永充无碍浴室中用。所集福利,式荐亡妻陈十七娘、周姐生界者。建造浴院弟子何仲参,劝缘当院主首沙门宗式。时皇宋元祐七年,岁次壬申十一月初九戊子日。制胜火焰峰。重三万七千斤。”其实,联系佛教典籍中“铁镬”在地狱超度中的角色,铭文中出现“浴镬”“ 无碍浴室”“浴院”等词语,恐怕都跟“沸镬腾波炎炉起焰”“镬汤清净变作华池”这种佛教思想有关,所谓“浴镬”正起着为地狱罪人洗浴、超度的佛法功用,其上植莲,令罪人“解脱众苦,如莲花在泥,清净无染”,便是这铁镬在“无碍浴室”中的象征性作用吧。
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围绕泗州铁镬而追溯的历史面貌。先秦时期,青铜镬作为一种炊具而流行。秦汉以降,铁质的无足大锅在宫观、寺庙等建筑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后世也称之为镬。宫殿周边放置的铁镬,是一种储水消防设施。而佛寺中放置铁镬则是用以“植莲供佛”,象征着“地狱苦镬”变为“七珍宝池”“地狱沸汤,化为八功德水” “一切四生,解脱众苦”的佛教寓意。魏晋乃至唐宋时代,佛教在中原、江南极为兴盛,众多寺庙建筑中都有植莲的铁镬。泗州大圣寺、灵瑞塔均始建于初唐,北宋最为繁盛。据《帝乡纪略》记载,元代延祐年间重修大圣寺、灵瑞塔,泗州铁镬便铸造于此时。曾惟诚撰写《帝乡纪略》记载此事的时候,已经是晚明万历年间,这一时期由于佛教早已盛极而衰,各地佛寺也历经唐宋至明清在建筑样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更迭,晚明文士对于前代寺庙中出现的巨大铁镬往往想当然地理解为烹饪施食的器具。宋代学者金石考证多有根据,而晚明学风空疏,多有轻考据、好臆断之弊病。宋代张邦基等学者尚能从铁镬上的铭文考论其“植莲供佛”的功能,而晚明文士如曾惟诚、彭大翼等较为轻率地定其为施食的炊具,并以“可食千人”而渲染之。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清代至今,前代寺庙多有毁圮,出土的佛教文物中多有大小不等的铁质圆锅状器物,近人统称为铁镬。至于用途之说,更是五花八门。其实,如荆州承天寺铁镬实为塔刹,清人《承天寺铁镬考》已有考证。能仁寺铁镬解读为洗浴之用,乃是未从佛法功用和“地狱解脱”内涵角度理解之故。再联系泗州大圣寺的这具铁镬,明清时期泗州城地近洪泽,多年受黄淮泛滥影响,常有洪患,终在清初康熙年间被淹没而废弃,泗州铁镬为煮粥赈济之用这种说法的提出恐怕与这种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古泗州铁镬重见天日后,便成为泗州城遗址重要的考古发现而见诸报端,而其本来的历史功用则隐藏在历史记忆中,有待于今人从雪鸿泥爪中去寻觅那千年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