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对话偏离及归因分析
2015-08-12杨光明
摘要:对话教学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文本对话存在着偏离。这种偏离表现为照本宣科、过度理解和主体性缺失等。针对文本对话存在的偏离进行归因分析,以促进对文本对话的理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文本对话;偏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1]为提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对话教学的理念,鼓励学生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对话教学出现了问题,特别是文本对话存在着偏离。
一、阅读教学文本对话存在偏离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宣扬:照本宣科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已逾十年,大部分语文老师都知道对话教学的理念。然而,理念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有些语文老师上阅读课时运用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表面上好像是在进行师生互动,观其实质依旧采用照本宣科式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只是碍于新课改的要求,增加了提问、讨论等伪对话形式。在部分语文老师看来,语文阅读文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不容更改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作者创作的本意和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显然,这种阅读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与文本对话,但它是以原作者为中心,关注文本中的符号,演绎单一内容,在文本中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迷信教参“经典”照本宣科的做法把充满律动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剝夺了阅读文本原有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文本的过度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各自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然而,在新课改和对话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语文阅读课上却出现了过分膜拜“多元解读”、过度理解阅读文本的现象。[3]例如,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以平实的语言描写了父子间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爱。但有人过度理解文本的涵义,把关注焦点放在某些词句上,竟提出散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法规等脱离文本本意的观点。要获得对文本的真正理解,需要采取的正确行动是与文本进行对话,与原作者对话,而不应该把脱离文本主旨视为创新。
(三)阅读教学主体“互不相识”
语文阅读教学有老师、学生以及原作者这三个主体。语文新课标提倡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表面的文字与其深层内涵及作者所要表达情感进行对话。换言之就说要进行师生、文本作者三个主体间的精神交流与对话。然而,现实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出现了主体的缺席,主体与“文本互不相识”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指师生对文本理解不透彻和对文本的理解错位这两个方面。例如,学者王根立曾批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口头辩论大赛课”。[4]这些课看似热闹,其实老师和学生均对文本缺乏认真的品读与理解。上课前,老师备课关注点偏离、对文本准备不足;上课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看似被调动了,但学生所看的、被提问的、回答的、思考的基本与文本的内容不相关,师生、文本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平等的对话。
二、阅读教学文本对话偏离的归因分析
二元思维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即文本中心论者,认为只要紧抓文本,吃透教材,学生就能考出高分;而读者中心论者认为文本只是“引子”,否认教材的作用。这两种思想是对立的,但都偏离了新课改的对话教学理论,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新课程改革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提倡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评价等有利于克服二元对立思维。但阅读教学方式的偏差依旧存在,如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文本至上”现象。
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的羁绊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会留下传统文化的烙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表现为语文教师照搬“经典”教参,学生死记答案,缺乏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更缺乏思辨和创新色彩。“师道尊严”的传统使教师的权威不可撼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主体”理解偏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过程。”其提倡的教学理念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以“心理移情”或“寻根刨典”的方式来探寻“作者原意”,而应转变为以师、生、文本三个主体的“对话”为中心。但在现实课堂中相当部分的语文阅读课仅以“生为本”或以“师为本”,而脱离文本去追求所谓的创新。也有相当部分语文老师以“文本为中心”,照本宣科,而忽视了师生。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5]。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师生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只有与文本真正对话才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本友. 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 王根立. 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J]. 福建论坛,2006(11).
[5] 叶圣陶. 叶圣陶集(10)[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13.
作者简介:杨光明(1974-),男,汉族,重庆梁平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