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尔特的文学观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
2015-08-12才让旺姆
才让旺姆
摘要:罗兰·巴尔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结构主义文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本篇论文将运用巴尔特的文学符号观点来说明该如何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男主人公盖茨比对女主人公黛西做的一句评价 “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并得出结论:在文学中意指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分析一系列会有影响的因素,包括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人物,故事情节等,这样才能更好的评析文学作品。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了不起的盖茨比》;意指;分析
罗兰巴尔特对巴尔扎克、拉辛等作家作品具体文本的批评实践,使他成为西方现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这篇论文将运用巴尔特的文学符号观点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男主人公盖茨比对女主人公黛西做的一句评价 “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是在美国爵士时代盖茨比和戴西旧情复燃的故事。当年盖茨比没钱娶富家女戴西,五年后有钱的盖茨比刻意认识已嫁为人妇的黛西,想挽回旧时的感情,但最终不但不成功,自己也遭杀害。在故事发展的中间段,盖茨比对故事的叙述者尼克说:“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对黛西做出了比较模糊的评价。
盖茨比的这句话中的money恰好符合巴尔特对“中间性词语”的解释,他讲到“说话的时候,我不敢确信我能找到准确的词,我更尽力避开笨拙的词。可是由于我担心过早地放弃真实,我便固守中间性词语”(怀宇, 2010)。money无法确切的说是贬义词,也無法说是褒义词,人们只能根据其具体语境来理解。
“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中, her voice做主语,本该用词直接修饰voice,但作者菲茨杰拉德没有这样做。他在这里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觉的抽象效果转到了视觉,也可以说转到触觉上。full of money来修饰her voice,在严格的语言规则上说是不正确的,因为money可以被理解为物质性的东西,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摸得到,是能被人感知的东西;而声音是抽象的,人们看不到,摸不着它。
巴尔特在对言语和作家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言语既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载体”,而作家“是精心加工其言语的人(尽管他是由灵感的),并在功能上专注于这项工作”,“是唯一在言语的结构中失去自己结构和世界结构的人”(怀宇, 2010)。这赋予了作家某种权利,使得他能创新表达手法,更好地把文学作品要传达的意思传递给读者。这样,full of money不仅可以用来修饰voice,而且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和盖茨比对黛西这一人物的理解。
巴尔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知识领域并不是无限的,“一方面,文学不能超出对其时代的认识;另一方面,它不能把话说尽”(怀宇, 2010)。就这部小说而言,它表达的思想与时代同步,它表现了二战后期美国物欲横流,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状况。对于第二个方面,上述例子是极佳代表。菲茨杰拉德没有,也不太可能对黛西的声音给出确切说明,他通过用money修饰voice,使得抽象的声音有具体性。但这种具体性需要靠读者通过建构两个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理解,这种建构就是巴尔特提出的意指。
但是用意指把voice和money结合起来时,这声音是令人厌恶的还是赏心悦目的,并没有在这句话中体现出来。作为中性词money,可以贬义解释,也可以褒义解释,如何确定它的意义需追溯到文本中。
在作品中盖茨比因为穷,没娶黛西,打拼有钱了回来找她,想重归旧好。他给她高档的衣服,豪华的房子和纸醉金迷的派对。这些是上层社会出身的黛西所想要的,但在盖茨比看来,黛西的物质欲过重。他以为能够通过已有的物质赢回黛西,但黛西没有明确同意跟他生活。在黛西所需超出他所想的情况下,他说“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这样看,建立的意指是对黛西的负面评价。如果从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角度来说,盖茨比是作者所创,是他思想的传递者。在个人传记中,菲氏确有显露对女性的不满,这样,这个评价明显带有偏见。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黛西的具体情况,我们会发现这评价并不中肯。故事发生是在爵士时代,人们价值观缺失,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大行其道。黛西自己当初想嫁盖茨比,但是被家人阻止。而在黛西已有的婚姻中,她并不幸福,丈夫有外遇,且对她冷漠。盖茨比的出现虽重唤浪漫,但对她而言弃丈夫,选盖茨比并非绝佳选择。空虚的婚姻使她不想直接拒绝盖茨比,而盖茨比所提供的物质却是弥补她空虚的良药。综合时代和具体的故事内容,会发现意指其实可以不是负面的,或者说这种看起来像负面的意指是可以被读者理解而对黛西心思怜悯的。
因而得出结论,在文学中意指的建立过程需要分析所有能分析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包括时代背景,作家(思想、写作手法),叙事手法,故事内容及人物性格。而且还需要从作家和人物的角度分别玩味意指代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罗兰·巴尔特著 ,怀宇译.罗兰·巴尔特自述[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罗兰·巴尔特著 ,怀宇译.文艺批评文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罗兰·巴尔特著 ,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