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2015-08-12舒冠凤
文/舒冠凤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最主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哲学,是关于人的理论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作出了比较系统和深刻的解析”。[1]从创新创业整个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标的是人,人的发展效果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效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对人的发展的关切,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理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特别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地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尺。创新创业教育对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是完全符合的,如果创新人才离开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等就会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导致“片面化”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便给予学生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准则。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自由个性及潜能的开发,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可以体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可以体现为人的能力与个性的丰富拓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处理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平台,学生通过完善自身的素质与技能,提高自身创造力,奠定其在未来职业劳动中的良好基础,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能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和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健全人格,从而有益于拓展大学生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来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创新创业教育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充实精神生活,这正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手段
创新创业活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2]
创新创业活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达到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经过两次提升,“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3]意思是说,人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劳动实践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还要在社会关系方面与动物相分离。在这两次提升中,人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因此,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创新创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接受继承”式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在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中促进人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综合知识等各方面的培养,它不是简单的办企业,而是在人的劳动、生存发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得到自我解放,发挥自我能动性,从而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4]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其中当然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提高受教育者从业和应聘能力,而是包含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因此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高素质综合人才,从而使人的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社会关系中,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正确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1]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