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5-08-12胡迟春
文/胡迟春
《工程经济》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兼顾工程与经济学科,专业综合性强,教学知识点广,学时有限,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难理解,不少学生感觉乏味。为扭转这一状况,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工程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点多,而学时有限。 “工程经济”课程包含很多知识点,而学时仅为24学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对承担课程的老师来讲,如何在24学时内全面有效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学生容易感觉教学内容枯燥。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主要是老师自己讲授,而学生由于课程有较多的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日常的课程教学大多是讲解计算方法或理论,相对枯燥感觉乏味,容易走神,因此要引入有趣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科学性不够。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一致困扰中国高等教育,考核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组织考核盲目为了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突击学习准备应试,教师不能有效地通过考试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4.内容更新缓慢。从八十年代开始到2013年底,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我国大大加快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造成一定程度存在资金缺口。当政府投资能力不足的时候融通社会资本参与,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如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进行融资。因此,要求路桥工程师不仅要具备工程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工程项目投资的财务分析和经济评价能力。然而,工程经济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及时地融入这样的需求。
二、全英教材的采用和全英课件的制作
国家教育部从2001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并进一步强调了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了在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外语教学、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的工作[1,2]。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更多原滋原味的知识点,不仅采用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教材《工程经济学》,还采用了清华经济学系列英文版教材”Engineering Economy”,由美国William G.Sullivan等编著[3,4]。该书含有 15章,包含内容非常齐全,有大量的计算案例。此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把原来的中文课件全部制作成英文课件。
三、精心备课和认真教学
精心备好每一次课,把上课当成是讲座来准备,要把每次要上的课有条理地串起来,这样更便于学生接受。除了平时要精心备课,每次上课都提前45分钟到,把要讲的内容和课件再过一遍。此外,绪论可尤其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是否有兴趣,讲得不好的话学生可能以后就容易逃课。绪论课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因此,要特别重视绪论课的备课和教学,要参考不同教材,搜索大量的资料,每年更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讲课时要能旁征博引,阐述清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时不仅要讲好,还要很好地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多提问,多讨论,使得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同时将课堂表现与最终评定成绩挂钩,使得学生重视课堂讨论。由于本科生学习课程比较多,学习时间比较紧,因此,一直给学生灌输教学理念“凡是本课程的知识都争取让学生在课堂消化”。对于重点、难点的讲授,通常进行课堂录像,让没有学透的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录像进行复习。
四、课程考试的改革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知识体系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层层关联,前期学习不扎实会影响后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考核模式只注重期末考试,主要以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评定结果的依据,忽略了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性。只依赖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动态地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无法完整地考核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特定阶段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有效地检验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了使成绩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真实情况,强调过程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重视课堂学习,改变传统的“期末突击复习”的状况,对课程考核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过程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技照一定比例进行加权折算;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表现及提问、小测验、课堂出勤情率和课程作业,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率。
结语:《工程经济》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工程知识,又含有经济学的理念,决定课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教学方法已经不可以完全适应现代教学方式。《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