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在高校教学中的策略
2015-08-12吴文成
文/吴文成
1、龙文化概述
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距今7 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就已经有神奇怪异的龙的艺术形象出现。自此,有关龙的文化就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1.1 古代典籍记载的龙文化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例如:我国早期文献《竹书纪年》:“龙马负图出于河”,“龙马”连称,龙亦属于马类。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龙的形象也有很多记载,如“鸟身而龙首”、“龙身而鸟首”、“马身龙首”、“人面鱼身”等。《周礼·夏官·庚人》说:“马八尺以上曰龙”。《博物志》八引《徐偃王志》说:“有犬名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龙虚篇》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可见,古书中所记载之龙,是马、鱼、蛇、鸟、猪等的组合体。从实际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综合来看,龙的形象具有马首、鹿角、鳄吻、蛇身、虎齿、蟒鳞、鹰爪、麒尾,几乎中国古代各种灵物的最雄美的部件都安装到龙身上来。
1.2 现代学者谈龙文化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中华先民从早期图腾信仰不断演变而形成的。龙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虚幻中的生物,是由中国部落先民不同的图腾崇拜糅合而来的一种综合体,属于化合式图腾。现代学者王大有认为,龙是上古时期,我国以各种水族为主体,与鸟兽复合为图腾的部族徽识,龙的形成也是中华先民各部族大融合的象征。《山海经》中提及的“人面鸟身”、“人面鱼身”、“彘身人面”、“豕身人面”、“人面兽身”、“人身而羊角”、“马身人面”、“人面虎爪”等,都是龙图腾地区化的表现。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并非实有的具体的自然属性动物,而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自然崇拜,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动物。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反正是中国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演进和民族意识融合、变化的过程。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超神的法力,既能翱翔长空,又能潜游深渊,还能飞驰神州。它的诞生时刻起,就产生了内涵丰富的龙文化,给华夏文化的内涵添加了重重的砝码,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的统一和和谐,成为华夏祖先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支柱,恒久信仰。
2、舞龙运动概述
2.1 舞龙运动的起源
龙本是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形象,是中华先民原始信仰的图腾崇拜的产物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的形象特征非常明确,它是三栖生物:飞天、行地、潜渊。然而它的常住之地为水下深渊,基本属性是“水物”,是主管雨水的神物。龙的“现身”总是伴随着风雨,龙不在的地方即干旱缺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应龙蓄水”,又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中国地处北半球温带,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国家,经常发生旱灾。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因此古代先民祈龙求雨是常有的事。龙,也是中华先民祈雨时的主要诉求对象,以龙作为偶像祈雨的活动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了。
2.2 舞龙运动的发展
舞龙运动清晰化、显性化的时候,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出现了形式较为完整和明确的舞龙形象的文字记载。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提及西汉时代我国就有了舞龙祈雨的祭祀活动。舞龙者为5到9人,人数与龙体的长度成正比。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在舞龙祭祀中也有体现:秋舞白龙 (金),冬舞黑龙 (木),春舞青龙 (水),夏舞赤龙 (火)和黄龙 (土)。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和发展,舞龙运动到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每逢天旱,朝野上下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求上苍降下甘露。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奉和圣制烛龙斋祭》和李约的诗《观祈雨》等,就分别描绘了这一盛况。李约的“箫管迎龙水庙前”,说明舞龙不再是“百戏”的一种,而是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专门乐队伴奏的独立表演性质的文体运动。同时,舞龙运动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习俗。宋代已经有了成熟的耍龙灯活动。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可见南宋已经有了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并且是双龙齐舞灯烛万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元宵舞龙的时间之长,规模之盛,是此之前所无法比拟的。
2.3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
纵观世界历史,能以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形成一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且历经数千年从未亡国。在世界上已知的多种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国!中华民族有这般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民族文化坚韧的精神纽带作用是紧紧关联的。而内涵丰厚的龙文化又是其中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这就是它独特的历史作用。舞龙运动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已不仅仅是一项民族民间体育技巧的体现,而更多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大大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华夏民族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由人们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相互联系、相互扶持的精神内聚力量。
舞龙运动蕴藏着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根据笔者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及亲身体验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诸多部族的图腾崇拜的集合表现,是共同崇拜的图腾。因而龙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华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中既有蛇的畅游于水中,又有鸟的翱翔于天空,既有马的奔驰原野,又有牛的力量于坚韧;既有鳄鱼的凶猛,又有鹿的机灵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力量及智慧的渊源,智勇双全,刚柔相济,威力无比,所向无敌。它有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勇气和本领。今日的东方巨龙腾飞于世界,令世人刮目相看,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2)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诸多部族共同意志的核心。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的团结一致,有无限的民族凝聚力。几千年来,世界上曾有几十种古老文化存在。如古印度、古埃及、两河流域及玛雅文化等。然而既有56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又历经数千年而从未中断,则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独一无二。其原因和龙文化的发展动力和凝聚力不无关系。
(3)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幸福吉祥、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的象征。龙能呼风唤雨、喷云吐雾、斩妖降邪,能给中国人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安乐吉祥。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每逢各种节日或喜庆时刻都举行舞龙活动,就是这种招福纳吉、驱魔避邪的民族共同心理的反应。它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公认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4)舞龙运动除了生动表现和龙文化的内涵外更是集中完美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充满自豪和自信的精神面貌。每当有舞龙表演之时,观看舞龙的人深受鼓舞,参与舞龙的人越舞越兴奋。观者与舞者情感交流,融为一体,共同享受五谷丰收的喜庆和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幸福。舞龙运动又是号召、鼓舞和激励我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奔向幸福前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手段。每一次舞龙表演都是一次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的活动,观者舞者、舞者与舞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碰撞和升华。
3、舞龙运动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策略
既然中国舞龙运动中蕴含着无比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在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舞龙专项教学中既要千方百计地体现出来。根据笔者几年来学习舞龙运动的亲身体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 高等学校的舞龙教师首先要努力做到“文武双全”。既要练就一身舞龙运动精湛和过硬的技能技巧外,又要积极努力地学习关于龙文化和舞龙运动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舞龙教师首先要用中国龙文化和舞龙文化的理论武装你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3.2 高等学校的舞龙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大学本科舞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中专、体校、武校学生及培养目标的区别。对于大学本科舞龙专项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关于舞龙的专业技能技巧,不仅他们学会舞龙,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一定的关于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舞龙教学计划中,要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有关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文化的内涵的内容。
3.3 高等学校学习舞龙专项的本科学生,也必须明确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既要像教师学习舞龙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还要主动自觉地,在课内课外对大学学习有关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文化内涵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合格的舞龙运动员和教练员。
3.4 高等学校从事舞龙专项的教师和学习舞龙专项的大学生要主动、自觉地在舞龙技巧的训练和表演中,努力把中国龙文化和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舞龙项目专业水平,才能提高高校舞龙教学的质量,才能深化教育舞龙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舞龙运动的传承人。
[1]花蕊.基与龙文化视野下我国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4.
[2]王万明.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凝聚观 [J].西藏艺术研究.2004,3.
[3]刘景宗.浅析舞龙运动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J].搏击·武术科学.2009,7.
[4]辛志凤.舞龙的文化底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