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漏诊
2015-08-12刘砚青
刘砚青
你知道吗?尽管每年体检都会检查空腹血糖,但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只检查空腹血糖会导致五成糖尿病人群漏诊、七成糖尿病前期人群“蒙混过关”。
仅3%患者血糖得到控制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约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在成人中已达11.6%。”郭晓蕙告诉本刊记者,全国近一亿名糖尿病患中,仅有30.1%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在这些知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正在接受治疗的只有25.8%;而在治疗的人当中,血糖得以有效控制的仅有39.7%。也就是说,全国只有285万名糖尿病的血糖处于治疗下的达标状态,仅占患者总数的3%。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血糖升高这一症状,而是其慢性并发症会在方方面面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由于患者数量众多,郭晓蕙所在的内分泌科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北京地区内科门诊量最高的科室,她的很多同事每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位患者。
在接诊中,郭晓蕙发现,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症状,例如眼病、肾病或脑血管病变失去走路能力后才来就诊。
国家卫计委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表示,糖尿病正在给中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会占到发达国家卫生事业费用的5%~6%,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已经接近8%。”许樟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许樟荣说,曾有数据调查显示,全国大城市医院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截肢是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此外,糖尿病还是导致中国居民眼病失明的第二位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并控制血糖,糖尿病会对每个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
莫忘关注餐后血糖
在郭晓蕙、许樟荣等专家看来,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与糖尿病的筛查方式有一定关系。
郭晓蕙告诉本刊记者,从中国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血糖谱看,患者的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然而中国目前的常规健康体检只检查空腹血糖,无法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而且,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相比,仅检测空腹血糖的话,可能会有50%的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被漏诊。
许樟荣说,根据此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近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其中7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都属于空腹血糖正常、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糖耐量减低(IGT)人群。
“理想的餐后血糖值是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于7.8mmol/L。如餐后血糖值高于11.1mmol/L则可以直接判定为糖尿病患者,介于7.8~11.1mmol/L之间的则属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凡是餐后血糖高于7.8mmol/L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必须改善生活方式,否则,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将超过九成。
“我们之所以强调关注餐后血糖,是因为餐后高血糖往往是糖代谢异常进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理指标。”郭晓蕙说,相比西方国家以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中国人更偏爱碳水化合物,即高糖类食物,因此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更加明显。她同时强调,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在空腹血糖正常的情况下,餐后血糖的升高还会引起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甚至死亡。
“当空腹血糖处于正常范围,仅仅是餐后血糖出现升高,我们认为此时的糖尿病还处于相对早期状态,如果可以在这时积极干预血糖,让异常的餐后血糖回到正常状态,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进入到真正的糖尿病阶段,从而减少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郭晓蕙表示。
“要想远离糖尿病,首先不能进入糖尿病前期。要想查出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低于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两个指标一个都不能少。”孙子林说。
高危人群的自我筛查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医院通常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来诊断患者是否患上糖尿病。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口服含75g葡萄糖粉的糖水后,分别于0小时和2小时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从而判定是否患有糖尿病。
许樟荣认为,这种诊断方式尽管结果准确,但由于过程繁琐,很难全面推广。因此,他建议公众通过自我筛查的方式,找出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OGTT试验。
糖耐量降低的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肥胖或超重人群、有家族糖尿病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运动少、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据许樟荣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主任纪立农根据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数据制定出了一个中国人糖尿病风险评估表,这个评分纳入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血压等,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糖尿病风险的工具,做到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