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
2015-08-12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吉林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如此表态,2013年年中,习近平在武汉和辽宁考察时,都曾强调,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2014年4月,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也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互联网经济和金融创新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门槛,在中国也催生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相比传统制造业,一些新兴产业呈现出非线性、爆炸性的增长特征,其在短时间内造就的财富神话催动着一批批创业者前赴后继。而正是在这时,对于实体经济的关注,及时而迫切。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巨大跃升。纵览世界近代史,大国的崛起,无不以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实体经济迅速发展为国力之基石。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提醒人们,必须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中孕育而出,如监管得当,会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的积极作用。但一旦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在那次危机中,除了中国成功抵御了冲击,在欧洲成为中流砥柱的,便是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反观美国,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在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着力重振本国制造业。
越是在一夜暴富的神话盛行之时,越是在资本市场众声喧哗之间,越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以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创新发展的落点,也必须是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经济新常态的根本,必然是要“强实体”,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没有那么大,所以,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需提供更多的政策引导。
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安排。这既要减轻实体经济的负担,改善政府服务,开放市场准入,还需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例如,要进一步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前,资金并未有效地大量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要加快创新步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还需通过大力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这既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也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当下“逢网必火”的气氛下,“互联网+”的真意,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对传统产业从信息传播、流通渠道乃至生产过程、生产关系进行重构,其本体应在产业而非单纯的网络,切不可本末倒置。
再次,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在二者关系中,实体经济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提高监管,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并服务于实体经济,方是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