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与意义
2015-08-11杨柳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受挫几率不断提高。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抵御挫折能力差等现象,加强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目标,但对塑造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所忽视。挫折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因素,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耐受挫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就挫折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现状,探讨挫折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及意义,以期达到使人们正确认识挫折教育重要性的目的。
关键词:挫折教育 现状 价值意义
现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健的体魄,更要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然而,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抵御挫折能力差的现象普遍存在,亟待加强挫折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正在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此时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及心理素质,有利于其自身以及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
挫折教育是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待挫折时保持的良好心态,很大一部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当中形成的。我国部分学者也把挫折教育视为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情境、保持良好心态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1]笔者认为,对挫折教育内涵的理解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定义的表层,我们要深入、细化,走出思维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挫折教育实施原因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般认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原因是因为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任何打击。教育工作者对于挫折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误区,挫折教育不是变相地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是要给予学生在面对失败挫折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当前社会,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尤其独生子女家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代替孩子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养成了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当孩子面对现实困难时,几乎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便会对挫折形成一种恐惧感。因此,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不是缺少挫折,而是缺少对挫折教育的正确理解。
2.对挫折教育本义理解存在误区
在我国,有部分人把挫折教育简单定义为磨难教育、吃苦教育。他们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在生活学习中创设一种困难环境,让孩子在其中经历磨难,战胜困难,锻炼一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挫折教育其实是一种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教育理念,它是教育人在困难情境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简化成一种吃苦耐劳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犯罪等现象愈演愈烈,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也越来越受关注。暑期“夏令营”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只有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寒冷、体验孤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面对压力的同时变得坚强,生命之舟才不会被现实撞得粉碎。[2]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去刻意体验寒冷、孤独,我们缺少的不是这种经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笑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关怀理解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爱和希望。
3.对挫折教育实施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部分人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通过设置挫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即在学生成长环境中设置障碍,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常遇的挫折、困难,有意识地创设相似的情境,把一个个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引导他们产生某种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受挫后应采取的积极行为和技能,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并积极地克服内外障碍,获得成功。”[3]挫折教育的途径不应刻意安排,因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挫折教育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一个细小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不好结果的出现。青少年学生对于外界充满困惑,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都会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还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为了挫折教育而去人为的设置行为与环境。
二、基础教育阶段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管理者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更要做到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困惑,学校应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发展追求的是综合整体的发展,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个性,更要重视学生坚强意志、抵御挫折能力的培养。真正地将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纳入到基础教育发展理念中,才是教育追求的真谛,才是以人为本社会价值理念的体现。
2.挫折教育缺乏“时”的把握
挫折教育的适时性把握对于学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握时间来进行挫折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来说是个巨大考验。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时,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评价和赞许,尤其是对班级里的学困生,不但要进行口头表扬,还可以进行物质性的奖励,以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当学生面对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应对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关怀、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重拾信心以至最后去战胜困难。
3.挫折教育缺乏“度”的把握
挫折教育“度”的把握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一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力度过重,容易使学生自信心受挫,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挫折教育避重就轻,同样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养成傲慢、骄纵的缺点,达不到预期效果。基础教育阶段,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引导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主体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要自命清高,对待问题要保持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思考。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中等期望水平,成功几率是最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情境、不同需求来进行教育。
4.挫折教育缺乏“量”的把握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量力而行。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并未成熟。成长期的学生如同一颗茁壮成长的小树,偶尔的风吹雨打是有利于其成长的,但每天都进行这样的“洗礼”,再茁壮的树也会受到伤害。挫折教育的本质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失败,辩证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从中汲取积极养分,为成功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4]这一认识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众多量化误区,对挫折教育本义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将挫折教育误认为是“吃苦教育“、“磨难教育”、“磨砺教育”等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效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挫折教育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意义
1.完善——教育理念的多元发展
挫折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因素,其开展实施对基础教育理念整体发展意义是重大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理念、个性理念以及系统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组成要素,而挫折教育正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开展实施的。挫折教育的主体对象是成长并不断成熟的学生,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以一种良好样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本义。在物化的功利世界,现代教育背离了教育健全人格、丰满人性的教育本真,教育关怀“人生成为人”的人文理想丧失殆尽,具体表现为只关注知识经验的积累,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只关注物化的、功利化的现实世界,忽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将教育育人的目的与达成目的的手段倒置,人本身的意义生成与发展让位于人的工具化、手段化、技术化,人性被现实的物化所遮蔽,教育自身逐步异化。挫折教育的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对人的关怀放到第一位,对学生的发展充满爱、理解和希望,促进了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和谐发展,同构共生。
2.推动——学校生态和谐的发展
学校作为传授知识、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其办学思想、师资建设、教育理念、环境以及方式的选择等等,一直以来都为大家普遍关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挫折教育理念也渐渐走入教育者的视野。为了学生能在今后发展中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学校也在不断地作出努力,例如中小学招聘专职心理学教师或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拿到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的教师;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心理健康与教育等课程。挫折教育的有效实施,除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之外,还能够影响到其他教育因素,如学校教育者在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同时,自身也会对理念重新认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彼此之间也会无形地形成一种理解,如宽容、谅解。一个生态和谐校园的建设,正是得益于教育要素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包容。
3.建构——学生主体意识与顽强品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基点是现实的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个体的存在,是在一定教育情境中活动的,富于情感、态度、兴趣、需要、价值、意义的个性化个体。教育育人的目的就是承认学生是个性化存在的事实与意义,尊重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潜质,创造一切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在智力、能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不同期望与要求,不断丰富各自的生命意义,实现多样化的生命价值创造。挫折教育的出发点正是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建立和固化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遭遇的挫折,从而为目标和愿望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5]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主体意识差,耐挫能力欠缺,对待问题缺乏客观评价,不能正确评价自身能力,即使通过努力战胜苦难挫折,也认为自己只是侥幸完成;将失败看成是必然,自暴自弃,最终导致自信心完全丧失。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我们仁慈地赋予他们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6]随着挫折教育的开展,学生从自身出发,从真正意义上去建构自我的主体意识与顽强品性,做到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客观分析评价自己。
4.启发——家庭教育方式转变
家庭层面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多花季少年的离去让我们扼腕叹息,隐藏其背后的原因更要引起我们的思考。青春期正是心理逆反时期,此时教育方式的不当很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因此,专家呼吁我们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面对成为孩子的朋友,平等相待,对待矛盾冲突等问题,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分析,那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传统思想要随现实情况而转变。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以及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挫折教育的开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身心发展,我们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教育转型以及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 有必要进行“挫折与磨难”教育[EB/OL].新华网.http://www.yhjk.com/news/yixuekuaidi/02080708.
[3] 陈广伟.挫折教育摭谈[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4] 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教育学研究,2007(2).
[5] 周国光.论挫折及其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6] 冯海英,王飞.试论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现代教育论丛,2014(1).
[作者:杨柳(1989-),男,河南信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