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真主人
2015-08-11张红星
张红星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有的只是被动的吸收,学生是数学课堂一个个被动的接受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數学,就必须用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新,学生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真主人。
一、在操作体验中掌握知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具体做法之一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判断、推理,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重组知识结构,生成新的知识。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自己通过相拼,得到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梯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且领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在交流体验中深化认识
课程中的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有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讨论、辨析、探究、争论及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交流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标上条件。之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用那些方法解,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讨论交流时,有的学生说先用72减去12,就是小宁邮票数的2倍,然后求出小宁的邮票数,再算出小春的邮票数;有的说还可以用72加上12,就是小春邮票数的2倍,然后求出小春的邮票数,再算出小宁的邮票数。学生通过交流深化了认识。
三、在情境体验中激发求知欲
有位教育家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内驱力,浓厚的兴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身于一种愉悦有趣的和震动心灵中,产生知求的热情和冲动。创设的情境,有语言描述情境、影视演示情境、场景观察情境等。例如,在教学《追及问题》一课时,上课伊始,在教学屏幕上播放着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视频,同时播放员说: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跑,那么,小李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刘?请同学们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个个精神倍增,跃跃欲试。教师通过影视情境和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推到“愤”、“悱”的状态中。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体验中激发求知欲,情绪高涨地去探索新知。
四、在运用体验中造就成功感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创造条件,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刚的计算器上数字键“3”坏了。你能用小刚的计算器算出1932×64的得数吗?”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是唯一的。思维水平低的学生只想出把1932通过加或减列出诸如1922+10=1932.1942-10=1932的算式,然后再乘以64。而对于一些想象力丰富、发散性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考虑到用积的变化规律知识来解决的方法。列出诸如966×2=1932.9660÷5=1932的算式,然后再乘以64。可见,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这种能让大脑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参与数学学习,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还能在体验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与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能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体验中学习数学,学生才是数学课堂的真主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