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剖析、利用及调控

2015-08-10胡晓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声乐教学

胡晓

【摘 要】剖析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提出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及调控学生心理因素的措施。

【关键词】声乐 教学 学生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69-02

声乐活动充满艺术力和想象力,对人的心理因素有着多方面的诉求。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剖析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以及对声乐活动本质的心理认知上。心理因素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个性化发展,并由此上升到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为今后从事声乐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剖析

声乐教学活动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不仅具有抽象性和艺术性,同时又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正是基于声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剖析就显得更为重要。用心聆听、体会、反复咀嚼,才能深谙作品的初衷与内涵,并在二度创作中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剖析。

第一个层面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结合层面,即学生在具备声乐表达的生理基础、技术基础后,能够从心理层面加深对作品本身的认知。声乐学习中离不开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想象、情感、思维、气质等重要心理因素。声乐活动的生理表现与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声乐作品如何感受,形成怎样的记忆,想象什么样的场景,都会作用于声乐的生理表现。而且声乐表达的过程中需要较为丰富的情感与情绪的支持,其魅力就在于表演者对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表现。可见心理因素犹如杠杆,在不断发挥引领和调控的作用。例如,现代版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欢快的插曲将主人公内心澎湃又充满喜悦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电视剧《龙虎人生》充满悲情的插曲中,歌声虽没有清晰的歌词,却又仿佛是在进行无声的诉说。所以学生能否透过客观的乐谱和歌词形成心理感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绎水平。

第二个层面是意志层面。这一层面建立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知和定位,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第一个层面侧重学生心理上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第二个层面更注重学生如何从内心看待声乐表达活动。这种心理认知和定位更为抽象,也更具升华意义,其中既要求学生具备审美意识,善于识别和分析,又需要学生具备哲学理性思维,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并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

心理因素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真正明确学习的目标所在。实际上心理因素的利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需要以想象力作为智力支撑。学生对乐谱和歌词这些客观因素的感知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歌词中描绘的场景、乐谱中蕴含的情感,都需要通过心理感受、体会和思考转化为更透彻的领悟,进而用二度创作去诠释。丰富的想象力是成功演绎音乐作品的心理基础,想象的创造越鲜明,艺术创作越感人。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生动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想象力的作用。例如,在颇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声乐作品中,学生并不一定有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如何启发学生,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成为二度创作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选取《沂蒙山小调》、《茉莉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经典作品,并搜集与之相关的风光画面、风土人情,加入相关的纪录片描写、影视作品情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也更容易进入意境想象的空间,幻想在一片美好的自然景象中,亲情细水长流、爱情根深蒂固、友情跨越千里的无尽感动。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潜藏着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情绪。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声乐学习中的专长,因而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缤纷多彩的,因此,教师对心理因素的有效利用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善于为学生打造自我发展的平台。而且个性化发展也是学生对声乐活动本质产生心理认同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发挥个人专长、专注于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进而产生共鸣。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首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不同情感。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欣赏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具备情感特质对作品的表达也就更显得与众不同。教师应当广泛选取与声乐活动有关的题材,为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开辟广阔的空间。例如,面对一部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影视作品,有的学生喜欢对作品的插曲进行二度创作,有的学生对场景配乐极具天赋,还有的学生喜欢填词,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学生情感释放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包含复杂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感知、想象,还是情感融入与表达,学生都更乐于从自身擅长的环节入手,所以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沟通和碰撞,为学生带来深刻的启迪。

(三)实现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表达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演奏和歌唱技艺日益娴熟,已经具备走上舞台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尽管对作品的模仿如出一辙,却始终缺乏一种灵魂式的把握。这说明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感直接关系到二度创作的质量。教师无论是鼓励学生想象,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营造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最终都要上升到对声乐活动本质的认识。这种心理因素的利用对学生今后从事声乐艺术事业至关重要,如学生对声乐表演的责任心、使命感,对艺术创新的实现,都与这种心理认同产生的动力有关。

曾经有一则颇有哲学意义的音乐故事——学生认为自己技艺娴熟,希望走上表演的舞台。而师父却将他带到深山,学生在空灵的深山真正体会到了天籁之音,又经过很久,最终感悟到音乐并不是去和天籁之音竞争,而是要让自己的音乐与外在的声音相呼应,形成一种独具匠心的表达,这才是“乐匠”和“乐师”的区别。日常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对于声乐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应当因势利导,根据学生表演的特长,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意境迈进。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调控

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心智需要逐渐成熟,从建立对声乐活动本质的认知,到创新的演绎表达,以及对认识偏差的纠正和信心的成就,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及时的调控点拨往往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一)初期的心理引导。学生从事声乐专业的学习,应从开始就努力开展基本功训练,不能忽视对声乐活动本质的心理认知,即学生声乐学习目标、价值观念的确立应当从早期开始,教师应从教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逐渐从中获得感悟,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学生能够及早从心理层面对声乐活动本质产生认同,也就更容易克服学习途中的困难和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列举生动的人物范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例如,肖邦对于音乐事业做出的贡献,已经绝非其技艺高超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自己对声乐的理解,将情感与现实结合,即“将自己的声音与外在的声音相呼应”。当学生尚不能深入到本质时,教师可引入肖邦的代表性作品,如《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特殊节奏和韵律的使用。学生通过案例引导,也会更加明确声乐表达的作用和真谛。

(二)适时的启发。声乐活动本身充满想象力、艺术力和创造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弱势,那就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尽管学生尽力去想象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或许也无法实现与原创作者的感同身受。而且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单纯,对酸甜苦辣的情感体验并不丰富,在遭遇学习瓶颈时也有可能找不到方向。因此,当学生想象力不足,或是情感把握不够深入时,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以此形成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调控。例如,关于爵士时代的声乐作品,因距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很多时候学生对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并不熟知,仅从曲调特征上很难寻找到表达的灵感。此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从声乐角度给予学生启发,也可以另辟蹊径,从其他艺术领域寻找能量,如爵士时代的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学生也将从中收获顿悟。

(三)纠正与指导。学生对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充实、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演奏、歌唱的技艺水平会不断上升,对声乐艺术的认知也要经过由表及里的反思和进步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又需要他人的认同和肯定。正是在这种内心需求的推动下,有的学生会对声乐活动的本质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如对熟练的演奏和歌唱沾沾自喜。正如这则有关声乐表达的哲学故事,学生如果不能深入到广阔的实践当中,也就不能超越自我。因此,教师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纠正与指导。著名音乐家李斯特也曾指出,正是因为他走过许多个国家,看到过许多的事物,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和表达的激情,是实践使他产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及时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带领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当中,汲取其中的创作源泉。

(四)鼓励和支持。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或是长时间徘徊在原地,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升华。此时,学生的内心也会充满迷惘,或是焦躁不安,进而影响到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支撑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展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激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声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素质养与教育。教师在重视声乐技艺指导的同时,更要关注德育的渗透,使学生构建起强大的内心世界。学生学习声乐演唱技能和技巧与本人的意志密切相关,教师可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心理疏导、实践体验等途径,担当起学生心灵的导师,为学生今后从事声乐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丽华.声乐教学中演唱者心理因素分析[J].大舞台,2014(10)

[2]常建萍.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3]刘颖.心理因素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2)

【作者简介】胡 晓,女,广西桂林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声乐教学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