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际合作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外语教学

2015-08-10陈建红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转型

【摘 要】国际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大学外语在其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双语乃至多语语言文化教育诉求和语言倾向重的课程设置为在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中面临挑战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转型带来了去边缘化的机遇。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国际合作教育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29-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并促进了教育资源全球性配置。目前我国的国际合作教育主要体现为中外合作办学,即外国教育机构同我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我国加强了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并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教育供给的多样性等。同时,利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育资源,促进国内高校增量提质,成为与国际教育发展接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强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途径。政府也高度重视高校的国际合作,指出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举办合作项目,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位互授,扩大在校生海外研修、联合培养和访学规模。积极拓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在国际合作教育中,大学外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以英语为主体的传统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师转型与配置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语:国际合作教育的核心

在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加强国际间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国际计划、国际联合研发乃至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语言战略支柱”。但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校本实践中,大学英语的地位与作用一度受到质疑。缩减学时学分、增设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校本实践中称为“应用英语”)、转设其他语种大学外语课程(如韩语)乃至不开设大学英语的呼声此起彼伏。提供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院系(部)的存在也受到了质疑,外国语学院、外语学院或外语系成为撤并重组的优先考虑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压力和危机感骤增,边缘化是外语院系(部)、大学英语教师和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常态化。但是,迅猛发展的国际合作教育潮流,强化了大学外语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给院系、教师及课程的去边缘化带来可能的转机。

首先,双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国际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用英语撰写或宣读,各学科主要学术期刊亦用英语刊发,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英语作为首要国际语言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国际合作教育培养人才体系中,加大合作目的国语言课程设置力度的同时微调性延续大学英语课程传统的学时学分,是国际合作教育中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表现为“英语+另一门外语”。这样既方便学生在目的国或以英语为主要通用语言的大语区(如欧洲)的学习生活,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以合肥学院为例,其对德合作“3+2”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3.5+0.5”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包括了以德语为主的大学外语双外语(德、英语)教育,对韩合作“2+2”对外汉语专业和“1.5+1.5”旅游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则包括了韩、英语课程。同时,我们发现齐齐哈尔大学对俄合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其课程设置中包括了俄语、英语两门大学外语课程。因此,双语化是国际合作教育顺利实施的可靠保证。

其次,大学外语是国际合作教育的核心,双语双文化教育成为必然。柯勒律治曾说,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盔甲。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另一方面则是语言文化教育的应用与复合型。任何国际合作都有战略利益考量,可能是学校层面的短期或近期经济利益或声誉利益,也可能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化战略和政治外交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成为加强经济、政治、外交联系,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获取支持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国家合作教育发展的进程和层次也对国家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产生影响。因此,从国家大战略角度看,把大学外语教育置于国际合作教育的核心,突出双语,甚至三语(汉语+英语+1外语)语言文化教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我国对外关系新局面构建及国家战略的实现。在合肥学院对德合作“2+3”模式中,德语课程包括德语初级(7.5)、德语中级1(12)、德语中级2(13.5)、德语强化(18)和专业德语(3),共计54学分,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1(3.5)、大学英语2(4),共计7.5学分,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显现语言课程为65学分,其对德合作的“3.5+0.5”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德、英语言课程占总学分的33%左右,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中双语双文化教育的核心。由此,以目的国的语言文化为基础,突出大学外语的核心地位,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可能。

最后,大学外语教育与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家外交战略应声同舞。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促使我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战略,中苏合作交流频繁,一段时间内俄语语言文化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保持了一定的热度。改革开放后,英语逐渐上升为国家崛起的语言战略支柱,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推动了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同时由于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日本政府贷款资金支持,尽管中日关系呈现政冷经热的局面,日本语语言文化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权重依然不小。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建构特色大学外语教育。“在黑龙江省的特殊地理优势影响下,俄语教育保持稳定。”2015年,广西省级政府层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通知》下发,提出广西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积极拓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体现了政府的区域性战略。广西与东盟10国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但东盟10国的官方语言有英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等8种之多,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教育突出以英语为基础适度加强另一东盟国家语言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广东自由贸易区试点战略。大学外语教育的调整和设计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谋划服务,是高等教育管理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外语的课程设置和规划、师资储备及教学团队的构建,都需要体现大小语种、新教育和大战略的前瞻性。

二、教师:艰难转型的中心

2014年2月,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逐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以地方院校转型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战略逐渐明晰。各地方院校或“一痛一医”试点或“壮士断腕”整体推进,展开了以国家战略为指向的改革探索。在这个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自适应过程中,转型期的新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院系和专业调整,把学科性机构建构转向功能性设置。如梧州学院把大学英语和英语(师范)以英语系归并入新成立的师园学院,原英语系改名国际教育学院,主办留学生、商务英语和翻译专业。钦州学院则把外语学院撤掉,人员并入人文学院。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则把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分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与行政学院,数学系转立理学院,然后分立出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分立出音乐学院和设计学院。全校专科教学统一归并入应用技术学院。第二,扩大一线学院主动权,把办学自主权下放到二级学院,《贺州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9年)》指出: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二级学院可以根据产业链发展方向、企业(行业)合作伙伴的要求安排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第三,专业调整,构建专业群。如贺州学院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包含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专业群则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历史学、音乐学、服装与服饰设计、舞蹈学等专业类别。第四,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体现“自行业来”、“在行业中”和“到行业去”的特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部分课程的授课和建设,企业把实验室等功能设施设备搬到学校,学生直接在企业实践,基地在企业里,企业在学校中。学校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培育开设。贺州学院把理论性选修课和实践性选修课分段安排和选修,并缩减前者和加大后者的培育力度,部分专业如师范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增设教师技能实践性训练平台模块。

这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特征或举措带来的是教师本身的艰难转型,其中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更甚。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教学的中心。国际合作教育多数为项目推动型,根据项目协议开展,具有周期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持续性风险。大学外语方面,在项目的先期根据项目的需求引进教师或者选派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研修培训转任其他语种课程教学,在项目终结的后周期时期又面临着人才师资的分流转型。贺州学院在2010年前后越南语、泰语等小语种兴起,合作交流人员往来不断,随着项目结束,学校引进的越南语、泰语教师随之进行了转岗、分流和转型,部分教师不得不转向管理岗位和教辅岗位。与韩国高校的合作规划则需要引进韩语语言文化人才,项目结束后,教师又面临同样的转型和分流转岗问题。这是与非国际通用语言国家的国际合作教育必然会面临的季候性问题,它使合作项目的成本和风险层次提升。其中之一便是随着本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分流转岗而来的认知和认同,以及教师团体的稳定和辐射给学生的潜在影响。

目前,贺州学院英语教师转型面临的选择主要有:第一,继续坚守大学英语教学阵地。由于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延续了一年的基础英语阶段,一部分英语教师将继续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但大学英语学时学分大幅度缩减,人员需求将产生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将即刻显现。第二,改行转业,第二次创业。大学英语教学由EGP朝ESP发展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选择,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自身转型发展的挑战。从国际合作教育的角度看,教师自身的转型不仅仅是单一指向ESP型教师,而会是TLGP型(Target-language for General Purposes)或TLSP(Target-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型,即合作目的国家语言通用课程或专门用途课程型教师。由于高校有编制限制和人员稳定性的需求,根据项目规划和合作进程,选派教师进行研修以胜任TLGP或TLSP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则必须开始其面向其他语种的改行转业和第二次创业。无疑,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第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程设置,执行培养方案。大学外语等语言类课程也可以适度向语言教育培训企业开放,为学生语言能力提升设计方案和实施矩阵并提供外语多途径的考评鉴定。但语言教育培训型企业的营利性本性和非延展性,将受到成本、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课程:非边缘化的重心

课程的设计和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外语课程的设置也是大学英语教师走出非边缘化或去边缘化的重心,“卓越计划”和国际合作教育则为去边缘化找到了出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就是国家实施的“卓越计划”。它由德国在2005年率先发起,即“全球工程师教育卓越计划”。2010年我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国家系列卓越计划陆续开展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和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以企业深度参与、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准绳和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点,它们为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了参考。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涉及理论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大学外语教学则需要把语言技能和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因此不少“卓越计划”项目高校执行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计划,把语言能力培养置于学位课程的设置和四年学制中。如桂林理工大学的“卓越计划”,其中化学与工程与工艺专业,最低毕业要求226.5学分,外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计划20.5学分,分布在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等课程中,占9.1%。环境工程专业最低毕业要求237.5学分,外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计划29.1学分,分布在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污染控制化学(双语)、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双语)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中,占12.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最低毕业要求224学分,外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计划25.8学分,分布在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专业英语、矿床双语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英语读书报告等课程中,占11.5%。测绘工程专业最低毕业要求218学分,外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计划20学分,分布在大学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占9.2%。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最低毕业要求217.5学分,外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计划20.5学分,分布在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无机材料(双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中,占9.1%。

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不仅仅借鉴了“卓越计划”的做法,而且还强化了语言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国际化的需求。合肥学院“3+2”学制执行“双校园、两段式、双本科文凭”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其对德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德语为第一外语,英语为第二外语,同时德语必须达到德国东弗里兰—威廉哈芬应用科技大学学位授予要求。在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学习两门外语(德语和英语),有较强口语交流能力,能听懂外教讲授的课程,能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科技写作能力。在国内2年完成120.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07学分,专业基础课13.5学分。德语语言基础54学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占的比例为50.47%,在国内2年学制中所占比例为44.81%;英语语言基础7.5学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占的比例为7.01%,在国内2年学制中所占比例为6.22%。整个语言类课程(德语+英语)61.5学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占的比例为57.48%,在国内2年学制中所占比例为51.25%。由于交叉学制和学分换算问题,不能计算出语言类课程在整个“3+2”模式中的比例份额。如果按国内学制学分推算,整个5年学制项目学生的毕业学分至少300个学分。因此,外语,尤其国际合作教育目的国语种,在国际合作教育方面成为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并成为项目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目前,贺州学院仍执行文科165学分,理科175学分的最低毕业要求。在可预见的将来,增加修业学时学分提高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增加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是国际合作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国家战略方向,国际合作教育是其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必然由大学英语单一语言文化教育向双语甚至三语语言文化教育发展。目前英语依旧是首要国际通用语言,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仍旧具有核心地位,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等原因,为培养体系中大学英语缩减学时学分提供可能,但与目的国家合作教育培养的条件下,大学外语所占的比例依旧较大,它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执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教师在国际合作教育的背景下面临严峻的挑战,依然是课程体系的中心,但在较短时间内直接转型为新语言新教育服务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精细化耕作设计和谋划,向ESP转型乃至TLGP或TLSP转型,为专业服务,为应用性服务,是一条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R].2015-02-11

[2]麦新转,范振辉.质量工程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个校本视角的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1(6)

[3]东尼·博赞.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2

[4]孙卓敏,于守刚.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格局变化及发展探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在线,2014(10)

[5]姜海清.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探究[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3)

【基金项目】2013年度贺州学院科研项目(hzxyjg201337)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2- )女,壮族,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师。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转型
价格认定的创新转型
IBM世纪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