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写作课程实训教学分析
2015-08-10黄艳燕
【摘 要】引入建构主义视角对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观照及分析,提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写作 实训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14-03
应用写作在现实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几乎没有哪个领域可以例外,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应用写作在高职高专院校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应用写作必然是一门技能型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会写会用的能力。在当前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呼声日盛的形势下,学界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了应用写作课程实训教学环节的开展、设计与构成研究上。本文试引入建构主义视角对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观照及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生认识理论,是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它能比较科学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对知识的重组,去建构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应用写作教学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实训学习环境。
当前高职高专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作为以培养学生会写会用能力为目的的技能型课程,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却忽视了实训教学环节,达不到课程要求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着一门课程的所有教学行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我们检验教学活动完成程度的标准和依据。为了满足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需要,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教学目标大都提出要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制订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如某校开设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的应用写作,教学大纲中规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应用写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应用写作基本知识,掌握应用写作基本规律;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于应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之中,懂得分析鉴别应用文体写作的成败得失,感悟写作门道,在写作知识的指导下,强化写作训练、思维训练,提高应用写作技能,能够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写出规范得体的常用应用文书。”上述教学目标通过“掌握”、“运用”、“训练”、“强化”等词语来强调评判学生会写会用的能力标准和实现的途径。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教学目标的提出看似强调了课程的实用性,强调了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教学重点仍然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中心,强调对基础知识、规律的掌握,依托教材案例,注重理性思维。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虽然一再强调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但讲授模式实际上仍然采用的是“理论—例文—练习”的陈旧程序,其实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教学,其所谓的实训就是引用了更切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写作练习则从以往的病文改错转变为模拟情景写作。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观照,我们提出: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包含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群)需要,以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可创造性为目的,对实训内容和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进行项目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此为契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开始推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目标,并为此编写了《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意图从教材入手,引导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写作训练。此后对实训教材还进行过三次较大的修订,以保持实训教材使用的可持续性及案例的新颖性。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看,在新的教学目标及实训教材推动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活动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这一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笔者对近两年任课的7个班,涉及4个专业,共237名学生的内容分别为“通知”、“请示”、“欢迎词”、“聘书”、“介绍信”的实训练习进行了统计,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行文关系认知混乱
行文关系简单理解就是发文机关单位和收文机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但其内容其实涵盖了由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所确定的机关单位之间的公文授受关系。当代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都是从一个校门直接进入另一个校门,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普遍缺少社会生活阅历,缺乏理解复杂的人事管理关系的机会,对上下级这些从属关系的理解都很表面,从而出现行文关系混乱。
这一问题主要在上行文、平行文中出现较多,如“请示”、“函”等。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措辞及语气错误。以“请示”写作实训为例,实训背景明确提出:“请你代系部向学院写一份请示,请求学院对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做法在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应该说,题目当中对于行文关系、用语及措辞都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提示,但实训结果是,在4个班134人的作业中,如“望学院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望学院领导给予支持为盼”此类使用了“望”、“希望”或“望……为盼”等平行文、下行文语气的有52人,占总数约38.8%。其他如“报告”、“函”等文种中,类似的语气错误也很常见。
(二)角色代入理解困难
当前应用写作的训练基本都是根据现实场景模拟人物关系,编制案例背景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写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弄不清楚发文者与行文对象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应该怎么写称呼”。以“聘书”为例,题目要求:“××学院××系拟聘请市广告协会著名专家××担任系名誉顾问,请你代该系拟一份聘书。”在完成的练习中,聘书的格式、正文内容、落款等都没有太大的错误,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行文对象的称呼。在统计的3个班103份作业中,将行文对象称呼为“××专家”的约有66.7%,称呼为“南宁市广告协会××”、“市广告协会著名专家××先生”的占16.8%,会使用通用规范称呼“××先生”的仅占约16.5%。不会写称呼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背景及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不能将自身准确地代入模拟的写作对象,从而造成角色称呼错误或者不规范的问题。
(三)徒有应用文框架表象,缺少实用性
应用文具有实用性,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因此要求准确、简明、平实,而且应用文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虽然文体多样,但写作的思路大都比较接近。在当前教学改革形势推动下,应用写作教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基本能掌握常用应用文固定格式、要求,写作理论知识的把握有明显提高,但还是达不到“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的要求,表现为大学生写出的应用文徒有框架表象,却缺少实用性。
以“欢迎词”为例,背景设定的内容为“××学院××系组织学生到你校××系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请你站在你校××系领导的角度写一份欢迎词”。欢迎词是一种礼仪应用文书,用于人际沟通,要求用语要热情得体,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在3个班的103份作业中,标题、正文、落款等写作格式正确的有101份,占98.1%,全文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问题的有81份,占78.6%,语言苍白、内容平淡问题的99份,占96.1%以上,出现其他如称呼错误、用语不当等问题的也有近48%。上百份作业中仅有4份是比较合格的欢迎词,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应用写作徒有框架表象,缺少实用性的问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上高职高专学生对应用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算意识到它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也会因应用文格式固定、学法呆板、内容难于理解等因素影响,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如前所述,当前持续推动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讲授模式实际上仍然采用的是“理论—例文—练习”的陈旧程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教学,因此,对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等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我们认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信息利用等,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教师要创设和利用各种情境、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成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行文关系的认知、角色的理解,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其实都离不开情境的构建。这里所说的“情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当前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实际上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靠想像去理解知识意义,因此它更多依赖教师本身对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15页)容之一。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我们提出: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内容中的“情境”是以“情境教学”为基础,与“角色扮演”结合产生的一种情感氛围。它除要求设计逼真的场景外,还要能把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同时设计与场景相配套的人物身份、关系及事件,让学生在高仿真的情境中真正理解角色、扮演角色,在互动中主动交流展开协作、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会对知识的重组,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真正达到实训的目的。例如,可以设计一次演讲比赛情境,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主持、评委、参赛选手、来宾,于是就涉及比赛前要发“通知”,邀请评委要写“请柬”,主持人要准备“欢迎词”、参赛选手要准备“演讲稿”等等。当然情境的设计仅仅是开始,最关键的是当学生将所有文书都准备好了以后,要让学生到设计的场景中真正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较好地完成所有知识(包括写作理论知识、人物关系、事件)的理解和重组,最终达到理解知识并转化为实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振强.论情境教学在应用写作中的建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0(6)
[2]谢懿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高职高专应用写作教学[J].理论观察,2013(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2011JGA168 )
【作者简介】黄艳燕(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