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作推行“7S”管理探索
2015-08-10金祝年汪妍池海标
金祝年 汪妍 池海标
【摘 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企业“7S”管理进行探索,认为把企业“7S”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引进校园,可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管理经验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 “7S”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79-0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学结合已成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外,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而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7S”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如何从企业引入“7S”管理,消化并运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以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这不仅是对高职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模式补偿,同时也是校企合作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推行“7S”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日益增加,而学生管理却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更多的困难。在当今新形势新情况下,如何创新管理,改变现状,走出困境,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队伍年轻化但经验不足。目前学生管理队伍年龄普遍显得年轻,非常缺乏任职时间长、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很多学生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再加上部分人员缺少责任心、管理队伍不稳等原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扎实、全面地深入到各个班级和学生中去,在工作中采取的多是被动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学生管理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亟须提高,有必要引入“7S”管理。
(二)学生管理制度老化有待优化。长期以来,学生管理虽然有许多考核制度,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管理制度的空洞化,使工作实绩无法客观、真实体现,考核无法做到客观公正,无法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使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有“临时抱佛脚”或“得过且过”的状况,未能摆脱“救火”式的应付局面,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性、反复性。另外,从学生角度看,会认为学生的许多工作是形式主义,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和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学生管理目标与素质培养、岗位就业脱离。现在高校实行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大多服务于高校自身的安全、稳定,很少引入企业管理的文化,致使学生到就业工作岗位难以适应。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感受到管理文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被管理逐步认识、了解管理的重要性,为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养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管理做好铺垫。而“7S”管理来源于企业,它能更好地把企业文化带入校园,让学生更早接受企业的管理文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更快地融入企业管理和文化氛围中,克服顶岗实习学生存在的自律不严、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持之以恒毅力等缺点。解决学生管理目标与培养目标相脱离,培养目标与岗位就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与“7S”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7S”管理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等7个环节不断改善、优化、持续、整合的活动形式来改变人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动规范和行动品质,从而提升人的素养和管理水平。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推行“7S”管理并把它融入到工学结合之中,这无疑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为高职教育工作增添了活力。叶圣陶说:“教育本质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文化,这说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对于“7S”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一种规范,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养。
二、如何推行“7S”管理
(一)认知 “7S”管理。所谓“7S”,即1S——“整理”(Seiri)、2S——“整顿”(Seiton)、3S——“清扫”(Seiso)、4S——“清洁”(Seil(etsu)、5S——“素养”(Shitsuke)、6S——“安全”(Safety)、7S——“节约”(SaVe)。“7S”管理源自日本企业管理,最初实施的是“5S”,指的是日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注音,后来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又加上了“安全”(safety)、“节约”(SaVe),“安全、节约”的英文第一字母,也是S,这样就变成了现在的7个S,简称为“7S”。7个S的关系图见图1。
图1 “7S”管理系统关系
“7S”管理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引进“7S”的管理理念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符合现代企业素质要求的岗位习惯,并从制度上约束学生,使之健康成长。
(二)建立推行“7S”管理的行动目标。从企业引进“7S”管理,是让学生以“行动”改变观念,以“形式”提升管理实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要使“7S”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手中的一种机制和方法,最后使之成为学校“7S”管理模式。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必须设置推行“7S”各个要素环节的工作目标。
1.通过整理(Seiri)行动,将学生学习、生活、实训场所的所有物品区分为“有必要的”和“没有必要的”,把必要的整理出来,不必要的或存放别处或消除掉。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有序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2.通过整顿(Seiton)行动,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加以标示。目的是学习和生活场所一目了然、整整齐齐,避免因寻找物品而浪费时间。
3.通过清扫(Seiso)行动,将学习、生活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打扫干净。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与损害,清扫场所垃圾,净化学习、生活环境。
4.通过清洁(Seiketsu)行动,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净化,关注自己卫生习惯的养成。目的是创设干净、亮丽的学习生活环境。
5.通过素养(Shitsuke)行动,每位学生具有优雅的仪表、良好的修养等行为规范在内的品行,遵守规章制度,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职业素养。目的是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6.通过安全(Safety)行动,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保证自己和别人不受损害,为形成平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目的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确保健康成长。
7.通过节约(Save)行动,合理利用物品资源、节能降耗,营造一个节俭、高效、物尽其用的氛围,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目的是树立节约的理念,力避铺张浪费。.
(三)考量推行“7S”管理的效能表现。“7S”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其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因为“7S”的精神是找出乱源—持续改善—养成习惯。高校“7S”管理则以学生的活动环境(宿舍、教室、实训室、校园)出发,以改变环境塑造心灵为目的持续实践活动。为使推行活动高效,我们还须考量以下几方面的效能表现:
1.学生学习效率有否提高。通过执行“1S”、“2S”,考量是否创造整洁的物质环境,严谨的学习方式,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从而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2.学生学习质量有否保证。通过执行“3S”、“4S”,考量用品存放是否有序,信息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养成做事认真、学习有序的习惯,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学习(作业、考试)的失误,减少不合格成绩的出现,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3.学生自身素养是否提高。通过执行“5S”,考量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自律的学习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精神,最终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4.减少学生学习浪费。通过执行“6S”,考量是否因用品乱摆放、器材保养不良、通道不通畅而造成资金、人员、场所、效率、品质、成本的浪费,如能如减少这些浪费,也即提高了学习效益。
5.保证学生学习安全。通过执行“7S”,考量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环境以防止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因为舒适的现场使人心情舒畅,精神集中,健康快乐。
6.提升学校社会满意度。通过执行“7S”管理,考量师生是否革除各个环节的马虎之心,克服小事不愿为、大事不能为的弊端,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打造学校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四)创新推行“7S”管理的方式与方法。“7S”管理在企业早已生根开花结果,但在高校推行“7S”管理过程中还是要讲究方法,不能一蹴而就,防止水土不服。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以“7S”要求作为学生管理的标准,从对照标准、执行标准,到完善标准,循环往复,最终达到“让学生的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学生的习惯”的目的。具体步骤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实施:即形式化(基本行动),行事化(经常执行),习惯化(自觉执行),精益化(精益行动),最后可持续发展。“7S”推进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7S”行动推进步骤图
1.推进“7S”的工作方式:(1)先入为主,在学生入学的始业教育中进行专题动员,学校可组织编写“7S”管理学习指导书,让学生认识“7S”管理。即让学生从一进校时就灌输“7S”管理的理念,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习。(2)从易到难,起初可以从简单的宿舍、教室整理开始,即简易化的“7S”行动,从易到难,逐步推进,以树立工作信心;(3)学做结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将“7S”管理融入课堂教学、实训项目中,以培养学生企业管理、耗材及成本控制意识、安全意识。(4)“管”与“教”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案,将“7S”管理纳入课程形成性考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推进“7S”过程可使用的两个重要工具,即目视管理和看板管理。(1)目视管理可用红牌、看板、信号灯、区域线、警示线、作业流程图等直观的方式设置在醒目位置,(下转第113页)(上接第80页)及时提醒、提示学生学习、生活、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引起注意并有所改善。(2)看板管理则把信息类、制度类、管理类、标识类、活动类相关信息资料利用黑板、白板、KT板、钢制板、电子版等工具简要、及时地公示、公布,让学生及时了解事情、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以便适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推行“7S”管理需要理念先行,全员参与,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持之以恒,形成制度,直至养成良好习惯。因为推行“7S”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要长期坚持,又要不断改进提高的活动,也只有我们坚定目标,勇于创新,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人才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力伟,刘佳敏.“7S”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企业导报,2011(22)
[2]郭生霞.高职数控实训基地7S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3(7)
[3]刘丽华.“7S”管理在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
[4]杨瑞环.浅谈“7S”管理在中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2014(6)
【作者简介】金祝年(1965- ),男,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