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星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受众心理探析——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2015-08-10袁延明

声屏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崇拜真人秀兄弟

□袁延明 刘 岩

本文责编:吉 庆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 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明星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 联合制作。第一季七位固定成员是邓超、王祖蓝、王宝强、李晨、陈赫、郑恺及Angelababy(杨颖),一般每期会有不同的嘉宾加盟。第二季“跑男”在录制时,由于“跑男”极受粉丝的关注,首期在成都的录制就因围观群众过多而不得已取消有关行程。由此可见,在这个信息极度开放的全媒体时代,“跑男”成员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关注者的阵阵骚动。而“跑男”全新的节目制作形式,带给受众全新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拉近受众与明星之间的距离。

新媒体时代,人们借助多样化的上网方式和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方便迅速地获知明星们的最新动态,加之大众传播媒介争先报道各路明星,不管是在现实距离还是情感距离上,使得受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明星。新媒体时代对娱乐信息的过度报道,和人们对明星崇拜的盲目性,使人们对于明星崇拜达到一种泛滥的程度,逐渐演变成这时代的一种特殊传媒现象。

一、好奇心理。受众之所以对跑男中的明星那么迷恋,是因为受众和明星是分割的独立群体,“阶级或阶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星多属于一个富人阶层,而粉丝则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且大多数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和谐的表象并不能掩盖差异化的实质。”①而公众之所以对明星感兴趣并特别关注,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区隔造成的差异化,更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使然。现实生活中,对于非明星人员而言,人们往往没有这种好奇心。

好奇心理是大量追星族的一种主要社会心理,人们出于探究明星奥秘或隐私的心理,促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心理动力,不断驱使着自己想尽办法用尽各种方法去搜寻明星的相关信息,于是分散的个体汇聚成巨大的粉丝群体。这也是《奔跑吧,兄弟》等明星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

二、从众心理。《奔跑吧,兄弟》极高的收视率,节目的走红促成大众传媒对节目中明星大肆地报道,传媒过多的渲染不仅增加了追星族的猎奇心理,而且媒介本着商业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地报道有关明星的新闻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对受众进行轮番轰炸时,这时明星已然成了前卫时尚、潮流生活的标榜。别人都在追逐这种潮流时尚,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各种同质化的消费,更加强化了受众的从众心理,个体为了能和大众保持一致,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来,于是就导致了盲目的从众心理。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都在看时下很火的明星真人秀节目 《奔跑吧,兄弟》,他们聊得多是节目中某位明星的话题,如果自己不去关注这个节目,那么彼此之间就不会有共同的谈资,久之,个体显然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正是基于害怕被群体孤立的从众心理,促使个体做出同类化的行为。“也就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当大众媒体制造出大量的明星让人崇拜时,人们也就似乎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明星崇拜起来了。”②

三、满足心理。如果站在受众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分析受众对《奔跑吧,兄弟》中明星的崇拜,粉丝的追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为追星行为本身,强调的便是粉丝群体的主动性。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而粉丝关注明星,模仿明星的行为,就如同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一样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粉丝获得满足的呈现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节目的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关注自己喜爱的明星,与明星进行互动和交流,而明星适时的发布一些没有公布的片花及照片,总会令粉丝们惊喜不已,这也侧面折射出受众的这种满足心理。

“替代性满足”理论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作为原始本能欲望的一种宣泄,它是与现实相对应的幻想,是一种精神性的满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体竭力追求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如果个体需求与社会现实和道德规范相悖时,个体往往需要将本能欲望转移到别处以消除自己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压抑和紧张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受众之所以迷恋和追逐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明星,是因为人们把自己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明星的崇拜,当自己喜爱的明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个体对明星的这样一种寄托实际上就是达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因此,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译追星族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四、心灵寄托与自我投射。由古及今,崇拜想象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是远没有如今天这般泛滥和疯狂,在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大众媒介塑造了各种完美而又虚拟的幻象,为人们浸淫其中提供了种种便利,而这些幻化了的事物,正是人们所不懈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

在《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明星们竭尽全力表现自己,卖力的表演在娱乐他人的同时也为观者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荧屏形象的另一个自己,也让粉丝们对明星的崇拜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崇拜心理可以说是自我欲望的一种表达,粉丝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想象投射到一个崇拜对象上,借助于崇拜对象某一方面的成就,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宽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粉丝崇拜明星的心理是一种本能需求,粉丝将自我的某些梦想和欲望投射到喜爱的明星身上来聊以自慰,从而作为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对于多数粉丝而言,有了自我投射和心灵寄托,因为偶像的作用,生命也就会变得更加狂热和富有激情。

五、光环效应。粉丝群体之所以对明星如此疯狂和迷恋,与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不无关系。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粉丝对于自己喜爱的明星,往往是爱屋及乌,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亦步亦趋地追逐和偶像明星有关的所有物品,将自己与偶像明星的疯狂与热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一些商家和大众媒介正是基于这种效应,适时地利用请明星做代言,开演唱会,办综艺节目等方式,将粉丝们的热情和疯狂转化为金钱,商家、媒介机构/传媒公司、明星都赚得盆满钵满。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取得成功后,制作方借势推出了《奔跑吧,兄弟》电影版,并最终收获累计4.21亿的票房。《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的成功,再一次凸显出明星光环效应的影响,也力证了粉丝群体追逐明星的狂热程度。

明星崇拜是一种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追星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借助于新设备和新技术,粉丝们如此亲近地接近明星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而明星不负众望地卖力互动和交流,让迷失的粉丝们陷入疯狂中。

注释:

①蔡 骐:《大众传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丝效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②白 琨:《明星崇拜现象的心理学阐释》,《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6)。

猜你喜欢

崇拜真人秀兄弟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