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访著名经济学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
2015-08-09王铮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创新驱动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访著名经济学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尽管创新可以造就像谷歌、苹果、华为和阿里,但要承认,更多的创新却是以失败告终。可是市场的强激励却可以让更多的人倾心于创新。”2014年12 月19日,著名经济学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在2014年上海国资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他认为,向创新驱动转型已是中国企业不可逆转的大势。
跨越一旦实现就将改变全局
《上海国资》:您为什么认为创新驱动已不可逆转,中国企业大多跟踪技术或海外购买技术,这种形式已到了不可持续的阶段吗?
陈清泰: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处于经济追赶期,基本生活品、能源、基础制造业,目的就是构筑工业化的铺底经济存量。在这期间,中国经济有几个特点。第一,重复以前工业化国家经历的过程,因为现成的模板可以效仿。第二,同质化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可以预测。第三,所需要的是成熟技术,可以从国际市场购买。第四,这些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的规划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很强的相关性,政府有一定的信息优势。第五这些产业和产品的投资规模特别巨大,规模效益特别明显。
事实上,这些特点使中国企业较快走过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但是,另一方面,造成了现在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相对迟缓。于是,许多产业今天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既有产业持续过量投资,造成产能超常规发展;其二,很多产业进入前沿后发现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进和模仿,继续前进找不到方向。其实,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是两种不同的增长机制,需要不同的发展环境。
《上海国资》:长期的产业跟踪是否可以让企业慢慢实现自主创新?
陈清泰:产业的跟踪与跨越,对企业来说,其重要意义是让企业加速学习,并为技术跨越创造条件。所谓跨越,就是在产业跟踪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抓住时机,瞄准新一代产品,以自己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在这个领域实现超越。日本和韩国大约用了25年—30年走过了这个过程。
但要看到的是,产业跟踪本质上仍是依附先进企业的经营方式,而任何基于新技术的产品都有一个寿命周期,所谓先者为王。未来随着唯一性的消失,利润会迅速回落,作为跟踪者,其往往是在利润下降的周期进入,这个时期的利润日渐微薄难以赚钱,可能连再投资再跟踪的能力都将消失。
即便如此,很多跟踪者在每一个产品中的技术成本依然存在,只不过没有用于自主研发,而是通过购买专利、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关键零部件等形式把钱花出去了。跟踪者的研发成本虽然发生了,但是后来会发现自己的研发人员却没有获得参与研发活动的机会,企业的研发能力也未能因此而获得提高。因此,这些企业他很难有翻身机会。而跟踪者没有核心技术,是很难建立起自主品牌的。并且,由于核心技术依赖他人,所以,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掌握在他人手里,导致跟踪者的谈判地位非常的有限。一旦技术路线转向或者零部件供应中断,跟踪者就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更严重的情况是,从外部获得的往往是市场价值大部分已经实现后的技术残渣,即便可以生产出相同的产品,但也卖不出好价钱,很低的利润率使企业无法进行高成本的研发,使得跟踪者很难跳出不良循环,也就是说,当正在应用的技术需要更新的时候,只能靠引进或者是再引进。
《上海国资》:但自主创新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和确定性?
陈清泰:创新可以造就像谷歌、苹果、华为和阿里,但确实,更多的创新却以失败而告终。技术创新,当然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有效的创新机制,需要强烈的激励,尊重个人的制度安排和勇于冒险又有利于分散风险的机制和组织。
实际上,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创新的最好平台,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通道,市场可以消化成本并分散失败的风险,市场的强激励可以更多的人倾心于创新。
《上海国资》:中国企业能够转型成功吗?
陈清泰:由产业跟踪到技术自立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跨越。但是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的向前,跨越一旦实现就将改变全局。如果当年没有两弹一星的突破,很难想像中国今天会落到什么地步,而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铁路的成功,使发达国家对我们也刮目相看。
只有创新可以保障持续经济增长
《上海国资》:目前,国内企业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陈清泰:一成不变的游戏规则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为创新意味着创造性破坏,革命性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会引发新旧替代,既会加速产业和企业的兴衰,也会加速劳动力的流速,也会加速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此外,创新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的方向无法准确预判,谁能成功无法预知,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所以应该是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
《上海国资》:您认为,游戏规则需要不断改变?
陈清泰:只有创新可以保障持续的经济增长,核心是在竞争的触动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创新和研发,依托技术进步不断创造高效率的部门,并使全部门的土地、劳动资本、存量资产动态的流向这些高效部门,不断更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使高效生产力不断取代低效生产率,高效率的企业取代低效率的企业,高效率的岗位取代低效率的岗位。
在经济扩张期,所谓GDP就是各个企业增加值的总和,那么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则是高效产业和企业的扩张,抵消低效率和企业的萎缩和关闭之后的增量。
竞争是效率的源泉,尽管竞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和企业倒闭看似浪费,但同时加快了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使新的创新不断替代旧的创新才能保障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例如苹果智能终端的出现,顿时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快速坠落,但是引发一场引发人们移动互联信心革命,以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就要创造条件,鼓励既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和产业的崛起以及扩张。同时要为那些曾经辉煌,但已经落后的企业退出开辟通道,目的就是使失去竞争力的企业他们所占有的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等流向高效率部门,确保全社会的资源平均使用效率始终处于上升之中,高效生产力不断的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的萎缩和退出将成为常态。此时,包括资本、劳动力、存量资产等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至关重要。
《上海国资》:您为什么认为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
陈清泰:从国际上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对市场最为敏感,创新最为活跃,最敢于冒险的一支力量。比如,早在2000年,欧洲欧盟发布一个小企业宪章,其中指出小企业是欧洲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有把中小企业发展提到优先议事日程,欧洲试图在新经济中的引领潮流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从实际效果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企业习惯追求成功率,所以,在革命性技术出现的时候,往往因为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存量资产的拖累而表现出踌躇和犹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他们却可以从中找到施展的机会,他们愿意以更高的热情义无反顾推进新技术的变革。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手机芯片、纳米级的锂电池等都出于中小科技企业。实际上,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产业,其实都是在一组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复制一个庞大的技术群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和持续的技术来源,也是建立产业链和开拓增值业务的主力。同时,他们是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市场的推手。而且,这些企业中的优秀者将成长为科技型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展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是全社会创新效率最高,试错成本最小的一群企业,他们为大企业的技术集成进行着铺垫。
《上海国资》:前几年,政府一直希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似乎效果并不理想。您比较理想的创新体系是什么样的?
陈清泰: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是事实。大学与企业两张皮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自身。按道理说,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大型企业有强大的产业能力,并可以利用其组织平台和资金实力将大量分散的科技成果经集成再创新开发出有品牌支撑的市场主流产品。最理想的情况是,国家的创新体系是大学研究机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实现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