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在开颅术中的应用体会
2015-08-09彭文生陈军波朱春英
彭文生 陈军波 朱春英
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在开颅术中的应用体会
彭文生 陈军波 朱春英
目的 探讨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行开颅手术的患者172例,其中观察组(n=86)采用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对照组(n=86)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2组患者术后脑脊液压力变化情况及死亡率情况开展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15d后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为(1.65±0.08)kPa,死亡率为3.49%;对照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为(1.57±0.06)kPa,死亡率为9.30%,2组数据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开颅手术中,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手术之后,对于患者的头颅外观不会有太大影响,患者的颅骨修复更加的简便,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开颅手术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出现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症状,并伴随有恶性颅内压增高,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致死、致残[1]。在对这类患者实施开颅手术的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该种手术方法对于患者脑挫伤及血肿的清除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手术之后,由于具有大面积的颅骨缺损,后期的塑性难度很大,并且该种手术方法产生的手术费用高,癫痫、脑室穿通畸形、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相对而言,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在开颅手术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研究该手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中度颅脑损伤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10~70岁,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86)。观察组有65例减速伤,21例加速伤;10例打击伤,14例坠落伤,62例车祸伤;对照组67例减速伤,19例加速伤;8例打击伤,16例坠落伤,62例车祸伤。172例患者GCS评分均<8分,其中头部CT检查合并有颅内血肿40~150mL,中线位移处于0.8~2.2cm。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先在患者的颞骨上部钻1个骨孔,切开硬膜之后,将血性脑脊液及一些液化血肿放出,以达到初步减压的目的。在患者的额顶部钻孔将颅骨锯开,将骨瓣取出,并要将颞骨咬除达蝶骨嵴,使颞窝及蝶骨平台予以显露,手术过程中的骨窗可以达到12cm×15cm,有时会更大。在显微镜下,将患者的受损脑组织及血肿予以清除,在为患者彻底止血之后,应用脑压板将疝出的颞叶抬起,在硬膜的悬吊过程中,应该注意缝线的保留,将额顶部硬膜缝合完成之后,需要将额顶部的骨瓣进行复位,并要在骨瓣中央进行钻孔。在钻孔处的硬膜上进行一针缝合,并要将缝线保留,将缝线进行交叉打结,使其呈网织状,应用其将额顶部骨瓣漂浮予以固定,并要应用人造硬膜减张、附近筋膜或者颞肌缝合封闭颞部硬膜腔。在硬膜的内外需要各置1个引流管,硬膜下的引流管由外侧的裂出,应该尽可能的深入使其达到或者是接近鞍上池,这能够有效的引流脑基底池血性脑脊液。颞部减压窗的减压窗的大小最大为11cm×10cm。对患者实施局部减压包扎之后,手术完成。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的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法与对照组的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漂浮额顶部骨瓣,并遗留颞部减压窗,这种手术方法在大多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都适用。
手术后第3、5、7、15天,对患者实施腰穿测脑脊液压力的测定,测定时间为早上8:00患者实施甘露醇静脉滴注之前。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价标准(简称GOS)进行评价,恢复良好即GOS评分为5分,轻度残疾患者GOS评分为4分;中度、重度残疾GOS评分为3分;长期昏迷(植物生存)GOS评分为2分;死亡患者GOS评分为1分[3-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26例恢复良好,22例轻残,20例中残,1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49%);对照组25例恢复良好,25例轻残,17例中残,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9.30%),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手术后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变化比较 2组患者的脑脊液的压力都在手术后的5~7d达到最大值,15d后大致恢复正常,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脑脊液压力的变化情况(±s,kPa)
表1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脑脊液压力的变化情况(±s,kPa)
手术后不同时间的脑脊液压力组别例数术后3d术后5d术后7d术后15d对照组862.38±0.073.69±0.073.78±0.131.57±0.06观察组862.45±0.063.67±0.113.83±0.121.65±0.08
3 讨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其治疗结束后,会留有大面积的颅骨缺损,对患者的形象产生严重影响,修补起来具有较大难度,在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应用于开颅手术中,既能够很好的解决颅内减压的问题,又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大面积的颅骨缺失,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5]。本次研究中,将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的GOS评分及脑脊液的压力变化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前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后者,并且该种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颅骨损伤较小,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具有如下优点:(1)手术过程中所能够获取的骨窗更大,清除额颞部血肿及坏死失活的脑组织和较彻底的止血[6];(2)部分患者可避免二次开颅,既减轻了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又杜绝了二次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3)术野清晰,为手术显微镜微创止血、清除血肿提供了极大便利,可最大程度保护微小血管及健康脑组织,将手术创伤减到最低[7];(4)能够有效的克服早期大面积颅骨缺损、脑组织失去保护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减少由于头位改变与外界压力所导致的烦躁、失眠、头痛、头晕等颅骨缺损综合征[8]。
综上所述,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及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是其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但是后者在治疗结束后能够有效避免大面积的颅骨缺失,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1] 潘文勇,李平,丰育功.部分骨瓣漂浮网织固定术在开颅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4(10):25-28.
[2] 潘文勇,李平,杨铁英,等.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5):331-332.
[3] 卢炜鹏,林友城,郭协力,等.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2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7):2167-2168.
[4] 李志峰,谭彬,黎珊.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学,2012,14(22):376-377.
[5] 方战舰,汤崇辉,傅小君,等.骨瓣回纳开颅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4):311-313.
[6] 张春城,李忠亮,董毓卿.两种开颅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比较观察[J].当代医学,2012,17(3):314-315.
[7] 贾琳,彭涌,贾凌晖,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对冲性额颞叶挫裂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387-2389.
[8] 黎开宇,李斌,陈昶春.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J].当代医学,2012,13(36):168-1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1.047
江西 341400 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 (彭文生 陈军波) 江西省峡江县水边卫生院 (朱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