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知的方法论初探

2015-08-08谭文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主义认知

摘 要:关于社会主义认知,邓小平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特别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认知精髓,科学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等,探索出一个“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方法论依据。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认知;方法论

作者简介:谭文翰,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关于社会主义认知,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急需问答的实践课题。邓小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特别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认知精髓,科学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等,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方法论依据。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导向的认知方法

马克思曾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问题,需要理论家、思想家、政治家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科学方法,作出正确回答。邓小平深刻指出:理论工作是“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2}。邓小平以革命家的勇气和政治智慧,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问题导向,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处发展阶段、中心任务及其发展动力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 “社会主义本质论”

何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具有关键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来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经济特征的传统认识,如“一大二公”所有制,按劳分配等,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制度和根本目的等三者相互联系的整体。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时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的国情怎样?是邓小平认知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起点,是我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现实依据。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4}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说明白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是什么,最大的国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导向,总结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81年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处的阶段做了最初的判断。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即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发达的阶段。这就要一切从这个实际出发,以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5}这样,邓小平首次把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确定为社会主义发展事关全局的国情,它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表明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3. “社会主义中心任务论”

社会主义的中心或根本任务是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中心问题,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过去工作中心的转移而又动摇的深刻教训,一直强调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扭着不放,决不动摇。他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其实,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心一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那么,其具体目标和步骤是什么?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计与构想。那就是,第一步,从1981年开始,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叫小康水平,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第三步,到21世纪,再用30到50年时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使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发展到了新境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知的根本方法论

1. “摸着石头过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必须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也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这充分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的改革方法的重要意义。“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边干边摸索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性实践。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学、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正如邓小平所指出那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习,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明确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并且把它广泛应用到各方面改革之中,使之成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莫不如此。

2. “发展是硬道理”,筑牢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6}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知的最主要、最核心的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由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三大动力组成,其中社会基本矛盾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动力。这些原理提供的方法论就是要充分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真分析每个社会形态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解决的对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些原理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才有可靠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才能得到改善,其他社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3.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只有在矛盾中才存在生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前进,人类社会也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结果,在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社会进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社会革命,表现为激烈的、大规模的政治革命。另一种是社会改革,它是指统治阶级在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在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的兴利除弊、强国富民的变革。邓小平就是在这个原理与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新命题。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7}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它要求改革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那些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平稳健康发展,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知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探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认识路线和方法,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革命取得成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偏离,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和科学的态度,批评“两个凡是”,领导在党内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确立。邓小平通过深入分析和观察,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最根本、最本质、最精要的根本原理与方法论,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晶的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实事求是,并以此作为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9}并把“实事求是”四个字丰富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知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知的具体方法

1. 历史经验总结法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10}。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推动力。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但实践并不能直接得出理论的结果,它提供的是经验。只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加以系统的、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系统地总结了中外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历史经验以及像“文化大革命”那样惨痛的深刻教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这是一条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的切身经验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同时,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另外,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他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11}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而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这样,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

2.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对认识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进而判断其优劣的普遍运用的逻辑方法,是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等其他方法的基础。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横向比较是从空间角度来讲,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判断优劣;纵向比较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征,从而对该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充分地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其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为此,他提出要充分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他多次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也不完全懂社会主义,而这个问题苏联也在研究,他们也并没有解决。客观事实是比较分析方法的事实基础,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是我们能否理论联系实际,能否善于总结经验,面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否则,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他反复强调,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研究分析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比较分析的落脚点。他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涉及到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如果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认为,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人民的觉悟有低有高,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阶级力量的对比也不一样,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即便你用的公式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不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也是可能犯错误。所以,我们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善于从空间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横向比较,既注重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比较,又重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比较鉴别,从中得出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理论认识。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搞社会主义“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邓小平还善于从时间角度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比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其基本特征,从而揭示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成败得失及其内在的规律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一国两制”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3}论就是这种比较的产物。同时邓小平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好坏、优劣进行了透彻的比较分析,他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远远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总要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会一天天完善起来。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显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14}。

3. 辩证分析法

恩格斯说过:“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15}辩证分析方法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精华在于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规律。邓小平善于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科学运用了辩证分析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思想深刻而准确。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搞改革开放,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东西,没有丢不能丢。问题是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他还特别声明:“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16}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必须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当今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那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国外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评价邓小平:他是中国最年轻的人,但他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人。同时,邓小平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各国的改革也就不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不仅是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对此作出了辩证的分析回答,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他认为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打下良好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不会有今后的持续发展。同时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分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4.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实地调查,以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弄清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活动。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遇到问题常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它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确定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探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有力法宝。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全局且带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使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提高到了新境界。首先,他非常重视运用调查研究,并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他认为,若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可能会想当然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无数,也会左右摇摆。同时,他认为有的同志到了省里应该先了解情况,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重要的是认真调查研究,学习下面的经验。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以期解决问题。其次,邓小平强调调查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如明确的目的、正确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等等。他提出开会、作报告及其做任何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同时,调查研究应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站在党的积极、革命立场上。应该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以解决新问题。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有效,常用的方法有:典型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开会座谈法等等 。他说:“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17}他亲力亲为,深入实地调查,新时期的两次南巡就是最好的说明。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他坚持认为主要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内行总得学才行。通过这次座谈会,使他了解一些情况,也知道了当前应该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

{2}{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页,第3页。

{3}{6}{7}{11}{13}{14}{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第377页,第370页,第261页,第113页,第1167页,第249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第126页。

{10}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5页。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3页。

猜你喜欢

方法论社会主义认知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