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品种山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种类及含量比较

2015-08-08赵权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3期

摘要:以4个品种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为试验材料,对比不同品种间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总花色苷含量左山一最高,为13.782 mg/g,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野生山葡萄最低,为9.361 mg/g;单糖苷含量左红一最高,为4.945 mg/g,野生山葡萄最低,为1.837 mg/g;双糖苷含量左山一最高,为11.909 mg/g,左红一最低,为6.703 mg/g。左山一、双红、野生山葡萄、左红一双糖苷与单糖苷之比分别为6.35∶1、4.48∶1、4.09∶1、1.35∶1。

关键词: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 花色苷;含量比较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3-317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3.026

Comparisons on Anthocyanin Types and Conten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Vitis amurensis

ZHAO Quan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 China)

Abstract: Taking four Vitis amurensis Rupr. fruits as test materials,the differences of anthocyanins content in fruit skin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V. amurensis Rupr.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anthocyanins content of Zuoshanyi was the highest for 13.782 mg/g,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hree varieties, the content of wild V. amurensis was the lowest for 9.361 mg/g;The monoglucosides of Zuohongyi was the highest for 4.945 mg/g,the content of wild V. amurensis was the minimum for 1.837 mg/g;The diglucosides content of Zuoshanyi was the highest for 11.909 mg/g, the content of Zuohongyi was the lowest for 6.703 mg/g;The ratio of diglucosides and mono glucosides anthocyanidins for Zuoshangyi, Shuanghong, wild V. amurensis and Zuohongyi were 6.35∶1,4.48∶1,4.09∶1,1.35∶1,respectively.

Key words: Vitis amurensis Rupr.; anthocyanin; comparison of content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属葡萄科葡萄属植物,具有多酚含量高、含糖量低的特点,主要用于酿酒[1-3]。葡萄按起源中心不同,有欧亚种群、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辽宁已经大面积种植,同时林区野生藏量丰富[4,5]。

花色苷(Anthocyanins)是类黄酮途径的一个产物,葡萄中的花色苷分布于果皮、果肉、葡萄子中,果皮中含量最高[6]。花色苷是由花色素和糖形成的糖苷,属于C6-C3-C6骨架结构。在花色素A环3位上结合一个葡萄糖后形成单糖苷,在3位和5位上分别结合一个葡萄糖形成双糖苷[5]。前人研究表明山葡萄花色素双葡萄糖苷所占比例大于单葡萄糖苷[7-9]。目前山葡萄花色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素提取、生物合成调控、抗氧化等方面[10-16],对于品种间总花色苷、单双糖苷及五类花色苷的比较研究鲜见报道,特别是对野生资源丰富的山葡萄花色苷和山-欧杂交种花色苷研究报道很少。

为此,以野生山葡萄选育品种左山一、山葡萄和欧洲(简称山-欧)杂交种左红一、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双红3个审定品种和吉林市丰满区松花湖沿岸野生山葡萄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品种山葡萄间花色苷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以期为山葡萄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借鉴,同时对合理利用野生山葡萄资源和欧亚种葡萄资源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山葡萄品种为野生山葡萄选育品种左山一、山葡萄和欧洲杂交种左红一、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双红3个审定品种,以及吉林市丰满区松花湖沿岸野生山葡萄。采样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即东北山葡萄酿酒采收时期。

1.2 方法

山葡萄剥皮后将葡萄皮干燥。称取1.00 g干葡萄皮粉,加入50 mL 1%(V/V)的盐酸甲醇溶液,于30 ℃避光提取2 h,重复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40 ℃旋转蒸发至干,残留物用甲醇定容至5 mL,-40 ℃保存待测。本研究花色苷定性建立在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花色苷HPLC-MS/MS指纹谱库的基础上,通过对样品HPLC-MS/MS图谱中质谱信息和保留时间与谱库比对分析,从而确定各样品中花色苷的种类与结构。标准品为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Malvidin-3-glucoside)。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果皮(干重)中花色苷含量。

总花色苷的测定参照王华等[17]的方法,530 nm处测定吸光度;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参考赵权[5]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山葡萄花色苷的种类

4个品种山葡萄果皮中共检测出13种花色苷,色谱信息如图1。其中,单糖苷7种,双糖苷6种。7种单糖苷分别为花青素-3-葡萄糖苷(峰7)、甲基花青素-3-葡萄糖苷(峰10)、甲基花青素-3-葡萄糖苷-4-丙酮酸(峰13)、花翠素-3-葡萄糖苷(峰4)、甲基花翠素-3-葡萄糖苷(峰9)、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峰11)、甲基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4-丙酮酸(峰12);6种双糖苷分别为花青素-3,5-双葡萄糖苷(峰2)、甲基花青素-3,5-双葡萄糖苷(峰6)、花葵素-3,5-双葡萄糖苷(峰5)、花翠素-3,5-双葡萄糖苷(峰1)、甲基花翠素-3,5-双葡萄糖苷(峰3)、二甲花翠素-3,5-双葡萄糖苷(峰8)。

2.2 不同品种山葡萄皮中单糖苷含量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4个品种山葡萄单糖苷含量最高的为左红一,达4.945 mg/g,其次为双红,含量为2.174 mg/g,左山一含量为1.873 mg/g,含量最低的为野生山葡萄,含量为1.837 mg/g。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山-欧杂交种左红一与双红、左山一、野生山葡萄3个品种间含量差异极显著;双红与左山一和野生山葡萄间含量差异显著;左山一和野生山葡萄间含量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品种山葡萄皮中双糖苷含量比较

由图3可以看出,4个品种山葡萄双糖苷含量最高的为左山一,达11.909 mg/g,其次为双红,含量为9.753 mg/g,野生山葡萄的含量为7.524 mg/g,左红一的含量最低,为6.703 mg/g。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左山一双糖苷含量与双红含量差异显著;与野生山葡萄和左红一含量差异极显著;左红一和野生山葡萄间含量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品种山葡萄皮中总花色苷含量比较

酿酒葡萄花色苷含量决定着葡萄酒的色泽和风味,对葡萄酒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4个品种山葡萄果皮中总花色苷含量最高的为左山一,为13.782 mg/g,其次为双红,为11.927 mg/g,左红一含量为11.648 mg/g,含量最低的为野生山葡萄,为9.361 mg/g。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左山一作为野生选育品种,与野生山葡萄花色苷含量差异极显著;左山一与种间杂交种双红和山-欧杂交种左红一间含量差异显著;双红和左红一间含量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总花色苷含量最高的为野生选育的品种左山一,高达13.782 mg/g,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野生山葡萄的含量最低,为9.361 mg/g;单糖苷含量最高的为左红一,达4.945 mg/g,野生山葡萄的含量最低,为1.837 mg/g;双糖苷含量最高的为左山一,达11.909 mg/g,左红一的含量最低,为6.703 mg/g。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野生选育品种左山一、山葡萄和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双红、山葡萄和欧洲杂交种左红一这3个生产上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总花色苷含量高于野生山葡萄,其原因可能是人工栽培品种在施肥、除草、病害防治方面技术比较成熟,而野生山葡萄缺少肥水系统管理以及周围林木及杂草等危害所致。左山一、双红、野生山葡萄双糖苷与单糖苷之比分别为6.35∶1、4.48∶1、4.09∶1,以双糖苷为主要成分,而山-欧杂交种左红一双糖苷与单糖苷之比为1.35∶1。由此可以看出,山葡萄和欧洲葡萄杂交后,花色苷种类和比例发生了变化,单糖苷所占比例增加,基本达到1∶1,这与段长青等[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明确不同品种山葡萄花色苷的种类和含量,可以酿造不同风味和品质的葡萄酒,对提高东北山葡萄酒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可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为山葡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金柱,戴永平,王万民.山葡萄资源开发及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2(5):256-257.

[2] 方 志.山葡萄与山葡萄酒[J].酿酒科技,2003(6):93-94.

[3] 王 军,葛玉香,包怡红.东北山葡萄品种特性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29-31.

[4] 李春阳,许时婴,王 璋.从葡萄废弃物中提取分离多酚类生物活性物质[J].食品科技,2004(6):88-93.

[5] 赵 权.葡萄酚类物质及其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表达[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6] 刘闯萍,王 军.葡萄花色苷的生物合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363-377.

[7] 邓军哲,屈慧鸽.葡萄花色素的研究概况[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6(2):25-27.

[8] 段长青,贺普超,康靖全.中国葡萄野生种花色素双糖苷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5):23-28.

[9] 唐传核,彭志英.天然花色苷类色素的生理功能及应用前景[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0,6(1):26-28.

[10] 赵 佳.蓝果忍冬酚类物质的提取、鉴定及抗氧化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11] 李淑芹,李延冰,都昌杰.蓝靛果中黄酮类成分初探及总含量测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7(3):99-101.

[12] 向延菊,郑先哲,王大伟.野生浆果资源——蓝靛果忍冬利用价值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5):669-671.

[13] 刘海峰,杨成君,赵 权,等.山葡萄中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cDNA的克隆和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2):1186-1190.

[14] 刘海峰.山葡萄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克隆与表达[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15] 杨天天,王晓平,杨成君,等.山葡萄转色期果皮转录因子MYB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1136-1142.

[16] 付晓伟.山葡萄及其杂种Myb相关基因的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7] 王 华,菅 蓁,郭耀东.葡萄果皮花色素苷提取工艺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