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持下的讨论型课堂模式初探

2015-08-07孙佳智

教育界·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导学单汇报人物形象

孙佳智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而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则是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5个方面组成的。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组成环节,笔者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讨论型的课堂模式来进行尝试。

首先,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填写好一份导学单。导学单的填写,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的描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再一次解释,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确导学单上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出示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帮学生理清楚如何填写。而在单子上的“人物形象”,则是以出示人物形象的具体概念,并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出现,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确回答“人物形象”需要如何回答,区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再以《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子展开说明。

可以说,导学单的出示,就是给学生一个支架,而在导学单的填写以及内容解释的时候,则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独立思索,最终完成导学单的填写。

依据导学单的完成,再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出文中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然后组长负责整理、串词和书写,最后依照自学要求上的汇报格式起来汇报。课堂上给予同学们30分钟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这也就和支架式教学最后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相呼应。

最后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笔者的感受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确实讨论了起来,每一个人都加入其中,甚至有几个小组的成员因为各执己见,都在那争论不休,课后还来老师那里询问这些问题。由此可见这30分钟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绝对利用好了,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理由。在与组长的交流中也能发现,组长不再是自己组织,而是背后有5个同学在帮助,他们也利用起了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协作学习。

笔者的感受之二:通过5分钟的组长汇报可以发现,大部分组长的语言组织都较好,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与他们一开始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能用具体的例子、具体的语言去阐述清楚,尤其讲清楚了人物的职业和人物的肖像,这两点在整篇课文中通常容易被人遗漏,但是却被他们牢牢把握住。

笔者的感受之三:组长的汇报不再是孤军奋战。通过课上的交流和观察发现,8个组长,都不是自己埋头苦写、组员各玩各的,而是所有组员都能与组长一起磨合,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了出来,一些用词一些短语,都是通过他们反复讨论所得,有几个小组的讨论,就如上课前老师讨论课堂细节一般,十分细致,反复推敲。

笔者的疑惑是:

1.这样的方式确实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笔者来说,如何进行评价成了最大的问题,在最后5分钟汇报的时候,笔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每一位组长的汇报,不能随意评价,更不能随意否定,因为他们每一个汇报,都是通过5个组员一起推敲整合出来的,一旦否定一个组长,那也意味着否定了整个小组。

2.在整个讨论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组长在拼命不断地修改,而其他组员自己的那张纸,原来是什么内容现在依旧是什么内容,很多人基本没有动过笔,只是在讨论和交流。事后想来,是否是因为事先定了组长,所以他们只需要讨论,写的事情就跟自己无关呢?如果换一种方式,随机点名的话,应该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可是会不会加大了难度呢?毕竟不是所有同学都有这样的概括能力和临场表达的。

3.学生课堂的讨论,会不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进步呢?因为事后有同学问问题的时候笔者发现,他们的问题,说着说着就会进入一个思维的定式,而一旦一个同学进入了,往往很容易整个小组都进入到他的想法了了,这样反而偏离了老师教授这篇文章的初衷。比如有同学问道:“乔依和老妇人的汽车难道在餐馆没有相遇吗?”“女店主为什么要潸然泪下?吃饭给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提的很细,细到让老师有时候也不知如何去回答。在这里笔者又想到了之前看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大胆质疑,上《灰姑娘》这篇文章时候,老师不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去读去感悟,而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灰姑娘变回去以后,水晶鞋怎么没有变回去之类的,最终老师告诉他们,就是大作家,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走入了“死胡同”,其实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热爱思考的一种表现,但是这,却偏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脱离了大纲所要求的范围。

4.笔者事后一直在反思,这个学习方法,到底是为了追求一个怎样的学习效果呢?在《爱之链》这一堂课中,为了讲好“人物形象”中的具体方面,“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三方面被硬生生割裂成了3个课时,虽然说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会有所进步,但是牺牲太多,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相比,这样的方式更费时费力,对于学生也要求更高,运用这样的方法,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影响最终的教学结果,这个可能与这个模式的初衷相背离。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讨论型的课堂是一种十分大胆的授课形式,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在老师搭建的脚手架的范围内需要他们不断去思索不断去求知,找出真正的答案之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笔者坚信,虽然在目前这一种课堂形式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究,但是在今后,这种在支架式教学支撑下的讨论型课堂的模式会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导学单汇报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学单”的运用方法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