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58例临床观察
2015-08-07彭秀兰
彭秀兰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面瘫;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74-01
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向一侧歪斜,患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腮等动作,故又称为“口僻”“口眼歪斜”,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相当[1]。面瘫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面部形象造成损害.同时大多数患者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患病初期往往感到茫然.发生延误治疗或治疗措施不当,进而导致顽固性面瘫.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舌前味觉减退、耳后部位疼痛、眼睛干涩及听觉功能受影响等诸多合并症[2]。2011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采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16例,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27~66岁,平均(37.5±8.6)岁;病程2~7个月,平均(4.7±2.3)个月。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中医诊断标准[3]:依据《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口僻”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4]:依据《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在最初3 d:每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用药3d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少药量,10 d后停止用药;肌内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针,计量分别为100 mg和1 mg,每日1次。
1.2.2治疗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针灸治疗。取局部面瘫侧穴位:阳白、四白、合谷、太冲、颧髎、颊车、地仓、翳风。选择0.25 mm×40 mm毫针,均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局部感觉酸胀时为佳。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4天。2组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诊疗规范》及日本面神经研究会中关于面神经功能评价疗效相关规定制定[5]。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外观正常,检查无异常,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36分。②显效:外观基本正常,耸鼻或鼓腮稍有不适,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32~34分。③有效:症状稍有好转,外观稍有改善,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24~30分。④无效:症状无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22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20~40岁较常见,部分患者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及失治误治,病情迁延难愈,最终发展为顽固性面瘫,对患者心身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有关面瘫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各国医学界对其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一直十分关注。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虚弱,因此,风寒之邪可以入侵经脉,导致气血闭阻,肌肉失去营养从而发病。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上应该本着扶正祛邪、温经通络以及活血化瘀为主要的原则。阳白穴可以疏风明目、通经活络;颊车、颧髎以及地仓能够使得患者的口角歪斜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翳风穴具有牵正口僻、聪耳消肿的作用;合谷属阳调气,太冲属阴养血,两个穴位联合应用称为“开四关”,能够起到显著的调补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四白穴可以疏风明目、通经活络。诸穴共同施针既可以有效的补益气血以、疏通经络,还可以补虚泻实、调节平衡[6]。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由于病程比较长,因此,在治疗上应对标本兼顾,整体调节,才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承袭古代针灸疗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针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顽固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参考文献:
[1]王宏伟,文新,魏清琳,等.百会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4):306-308.
[2]黎明,杨翊翔,谢娟.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 2,9(1):96-99.
[3]朱文峰,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9.
[4]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91.
[5]阎孝诚.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257.
[6]曹文忠,赵辉,张志国,等.针刺合“三重法”治疗顽固性面瘫199例[J].中国针灸,2012,32(4):339-440.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