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誓天断发”释义辩正

2015-08-07程欣吴海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史论君臣史家

程欣 吴海平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会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在引导学生自主诵读《伶官传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教版)时,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关资料,反复诵读,认真品味《伶官传序》论点鲜明、感情饱满、气势旺盛的特点。但有同学提出,“誓天断发”的注释似有不妥之处,在分组讨论后,有些同学敢于探异求新,其看法很有新意,获得大家认可。现整理如下。

“誓天断发”教材解释为“臣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了头发,放到地上,誓死以报”。而各类综合辞书,也多宗这一解释。这是误读史料,误解史论,释义欠妥。

立足句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誓天断发”是包含“君”而不只是“臣”的“誓天”和“断发”的行为,解释变更了范围,也把“誓天”与“断发”的并列关系变成了偏正关系,不妥。不仅如此,这种解释竟然把“臣将”摆到了主体地位,而句意显然是要突出庄宗,突出曾经“智勇”无比,“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得天下”后,“忽微”的“逸豫”之举,“幸伶”的“所溺”之行,终于酿成不可逆转的颓危国运,直至“身死国灭”的“祸患”。怎能表现“臣将誓死以报,忠心耿耿”呢?怎能表现庄宗聊且不失的“人心”呢?“誓死以报”又怎能谈得上“何其衰也”?解释主次不分,轻重倒置,偏离中心。

立足文章风格,这解释阻滞文脉,冲淡理气。“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吿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极力赞扬庄宗砥砺意志,励精图治,“人事”有为,直至“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得天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何其衰也”极言颓败之势,颓之之速(事实是庄宗二十多年的艰辛打拼立国才四年就溃亡了),直至“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忽微”“所溺”终积“祸患”。这前后两句一扬一抑,关乎庄宗“人事”盛衰得失,对比鲜明,波澜壮阔。前者像架机起飞,直指长空“得天下”;后者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身死国灭”。笔势酣畅,痛快淋漓,顺势而涌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警言。败亡如坠石,无顿挫回旋,警训入木,鉴戒更能刻骨。“誓死以报”突兀,违背情势理气。

那么,是作者援引史实错误呢?还是论据与论点不统一呢?向来,史家都视“真信”为生命,新旧五代史实都有这样的记载:置洒,誓天断发,相对号泣。援引史实信然无误。欧阳修是文史大家,文风严谨。“晋王三矢”是传说故事,作者援引为据特别表明“世言”。作者特意作史论性的序言会出现论据与论点疏离的低级失误吗?

“为尊者讳”是史家笔法,庄宗也会享受。可事实上,专制政权更迭时,屠戮很血腥,帝王成败寇命运更惨。庄宗曾亲历亲为,有前车之鉴“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仓皇东出,大势已去,庄宗哀叹“吾不济矣”。政权轰然坍塌,悲惨的命运已然在目,庄宗了无举措,一筹莫展。可仍问计臣将,显然不愿接受徒然惨死的结局,一切努力都是为“命运”:如果奋力抗争也只是慷慨赴死,徒显“悲壮”,哪来“何其衰也”之味;如果坐以待毙,又何须问计?苟且避匿隐身,机巧偷生是了无他策的垂死挣扎,其狼狈凄然至极:君臣都只能祈求上天保佑,截断头发,苟求隐匿保命,成功几乎无望(后果是庄宗被乱箭射死焚尸,嫡亲子孙全被屠戮),不禁哭作一团。可以断言,此情此景,庄宗一行还能讲君臣之礼吗?还能有君臣之别吗?相反,于情于理于策略,无别不是更有生机吗?而这君臣如“坠石”的惨然命运,沉淀在史书中,当然就由“臣将”来完成。史家多少给了庄宗点“尊严”。作者深谙“尊讳”之道,可《伶官传序》是史论,是史鉴,是史训,警醒现世君王,不能避讳,就要鲜明,锋芒直指“君王之过”,“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而苟且之策也没能保命,终于“身死国灭”的惨然之状,才更显欧阳修的史识的独到“义正辞婉”,才更显其勇谏智谏和忠心。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应理解为:庄宗一行都祈求上天,保佑断发易容隐匿逃生行动成功,而都感到希望渺茫,不禁哭做一团。这才文理通达,气势充畅。“誓天”“祈求上天”是很合常理的意义(而事实是“誓天”也无望,又紧扣论点“天命”不定“兴衰”,“人事”关乎“成败”)“断发”就是剪(断)头发,易容乔装隐匿潜逃。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表明直到明代,剪(断)头发仍是易容隐匿潜逃之法。

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而学生穷经究理的精神可嘉,聊用赘言,鼓励学生探究精神。

[作者通联:湖北麻城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史论君臣史家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身边雷锋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全能”爸爸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