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研究

2015-08-07周瑞红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贝克特小说创作

周瑞红

(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研究

周瑞红

(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创作覆盖了各个流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在这之中以戏剧成就为最高。本文主要对贝克特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展示小说中主人公莫菲所具有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现存的大世界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他的小说所具有的主要的审美特征。

贝克特;《莫菲》

要想了解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言》,必须了解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创造历程。塞缪尔·贝克特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在学生年代曾经和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识,这对他的创作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因为贝克特精通数国语言,他还曾做过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他的早期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等。之后的创作生涯这里不进行详细的叙述,值得一提的是在1953年,贝克特依靠《等待戈多》这篇小说而在文坛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解到贝克特的人生经历对我们了解《莫菲》这篇小说将会产生极大的作用。

《莫菲》是贝克特走上文坛的第一步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于1938年出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部作品在发表的时候被拒绝了42次。在《莫菲》这一部小说中,他构画了一个莫菲的形象,这个形象之下莫菲是“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的代表,他的女友曾经真切地希望能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去过一个平凡而又安稳的生活,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莫言》中的世界是一个分崩离析而又令人心寒的世界,贝克特运用的是在其写作中常用的晦涩的写作手法。本文着重介绍《莫菲》这部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自身的审美方式和人生观点。

一、贝克特小说的特点

通过阅读贝克特的其他小说和对贝克特本人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贝克特小说所具有的特点。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影响世人并长久地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拥有明确或者说鲜明的反传统的性质和实验性。贝克特在一生的创作历程中,不断地反传统,不断地去开创新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他的小说中经常会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也没有特定的任务,甚至没有清楚的段落标记和标点符号,但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人的写作的形式,使得他的小说更为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生活的荒诞和人内心世界和灵魂的极大扭曲。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贝克特的小说是在不断地反对传统,但这种反对传统的创作方法并非是一开始就形成的,他经历了一个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向“反小说”的演变形式的过渡,也就是说变成了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极端地反传统。如果我们想理解贝克特的小说世界和他独特的创作方法,我们就要了解它在二战爆发之前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莫菲》。

二、浅析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

(一)《莫菲》小说类型的概括和内容分析

作为贝克特一部有名的小说,《莫菲》可以说是对于作者内心世界和创作方法的极好体现,这部小说生动地反映了贝克特的世界观,反映了他在当时所抱有的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很好地反映了他在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贝克特以后的创作风格发展的趋势或者说是发展的方向。综合贝克特所写的多部作品,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在他的小说中,《莫菲》是最具有哲理的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很难去理解的一部小说,同时还是较其他的作品更为传统的一部小说。《莫菲》描写的是一个比较落魄的知识分子莫菲,他对社会现状有一种不满的态度,因而决定从爱尔兰逃亡到英国的伦敦,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去追求冒险,展现了他内心思想演变的过程。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从莫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去漫游欧洲的经历。总的来说,《莫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莫菲》的描述中,贝克特或多或少地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从叙述者的角度去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了解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这种描写的特点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较为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都市柏林人生活在伦敦的那种冒险心理,通过这种描写,我们可以称它是一部讽刺性质的小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小说中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古怪的,并且不想去面对现实生活的,具有悲剧性质的主人公形象,这不禁引发人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所以也能够称它是一部富于哲理的心理探索小说。

(二)《莫菲》的二元世界对立观点

《莫菲》这部长篇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作为这部小说的一个基本框架,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照耀在大地,一切没有任何的改变。莫菲坐在布隆博顿西区的一间小密室里,避开外面的阳光,仿佛是一个自由的人,也就是说太阳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代表着外部的客观世界,与他对立的就是莫菲自己的小房子,他是内部和封闭的世界的象征。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不变的,是永恒的,但莫菲的内心世界却是不确定的。在作者笔下,莫菲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作者深深地受到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更加偏向于精神的生活和自由的思考方式,所以作者笔下的莫菲在大宇宙和自我拥有的小世界中不断地徘徊,于是陷入了二元对立的矛盾之中。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但是身体却是被禁锢的,他的精神和肉体也是相互对立的。莫菲的这种矛盾对立,我们可以从他对待爱情的态度中找到,作者笔下的莫菲表现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情,一种是肉体的爱,另一种是理智的爱情,肉体的爱情指他对西利亚的爱,理智的爱情是指他对自己的爱。换句话说,当莫菲的肉体的爱战胜了精神的爱的时候,他就需要西利亚的爱,反之就会不自觉地去排斥西利亚,这个时候他便会处于一种自恋的状态。但同时,这种精神和肉体的二元对立,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比如说,莫菲讨厌外面的世界,讨厌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工作,但他却喜欢在精神病院的工作,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欣赏到精神病患者的那种专一的被他认为是美妙的生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还表现为自我的微观世界和大的群体世界的对立。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反映了对立与统一的小说叙述模式,也反映了现代和传统的互相排斥和融合的现象。

莫菲神秘的小世界在大的社会群体世界中被显现了出来,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被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极,一方面是生活在大世界中的人物,如维利、西莉亚,他们是心智健全的人,另一种是精神病患者,以安东为代表,而莫菲则在大世界和小世界中,或者两者之外,寻找着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

三、总结

《莫菲》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实验的开始,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莫菲在大宇宙和自我的小世界之间不断地徘徊,试图进入他绝对自由的境界。在他看来,物质的客观世界是“巨大的惨败”,但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无非是一种黑暗的潜意识的混乱世界,所以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走向了死亡。死亡不仅使他成为二元对立的统一,也使统一消解。

[1]赵乐甡.外国现代派文学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3]杨国华.现代派文学概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恕.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张欣,赵千川.小世界拓扑下的动态布尔网络有序性[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

[6]万梅.二元对立的解构与殖民主义的没落——论《耻》的后殖民主义主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I207.4

A

1007-0125(2015)07-0289-02

猜你喜欢

贝克特小说创作
这下麻烦大了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