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于山风景区病虫害普查及防治建议
2015-08-06邵越
摘要:本文对福州市于山风景区内绿化植物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风景区内共发现虫害为53种,病害约为27种,其中,刺吸式害虫为32种,食叶害虫15种,蛀干害虫2种,根部害虫3种,果实害虫1种,但都尚未对植物造成威胁。并分析于山风景区山地公园病虫害防治特点及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建设生态园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并能为城市山地公园的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于山风景区;病虫害;普查;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56
于山风景区地处福州市中心,面积为11.9公顷,山顶峰海拔为58.6米。山上林木参天,植被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共有植物种类71科190种,其中有10棵二级以上的古树名木;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有26科49种;园林观赏植物50科141种。
植物种类繁多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病虫害。此次通过对于山风景区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掌握了病虫害信息,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利于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同时也为病虫害持续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有效地保持城市中山地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时间和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15年3月~7月。
1.2 调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普查:路线为一般游客旅游线,进行踏查法调查,每月上、中、下旬巡回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各个调查点的病虫害危害的程度、为害的寄主名称,采集病虫害的标本,并进行拍摄保存。对于虫害,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以确定害虫种类;对于病害,根据其病症病状,切片或者挑取分离病原菌,制成玻片,进行镜检,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病害名称和其病原菌。[1]
病害程度分级标准:根据一般调查结果,再结合重点调查中植物病害进行感官判断。具体操作原则为:从植株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点,对其病害发生程度进行观察。
受害分级标准:受害叶片率≤30%为+;30%<受害叶片率<75%为++;受害叶片率≥75%为+++。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景区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根据对于山风景区的病虫害的全面调查,初步确定害虫共有53种[2-6]。病害大约27种[2-6](见表1和表2)。
2.1.1 虫害方面 在虫害中,根据其危害植物的部位不同可细分为刺吸式害虫32种,食叶害虫15种,蛀干害虫2种,根部害虫3种,果实害虫1种。其中有木虱、粉虱、叶蝉、蚜、蚧等,其中发生最普遍的是叶蝉,其次是蓟马和蚜虫。叶蝉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叶蝉的食性较杂,在各种植株上都能发现。4月初若虫开始出现,夏季时达到高峰期,发生普遍但还未对寄主植株造成严重的危害。蓟马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多发生在植物的嫩叶中,造成叶片变色畸形,但目前只在榕树类发现较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梧桐木虱分泌物飘落,对人为活动和公园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困扰。梧桐树在景区栽植数量少,分布分散,目前只在一棵梧桐树上发现木虱较为严重。另外,由于芒果树在景区内种植较多,芒果壮铗普瘿蚊发生较为普遍。
在调查中,食叶害虫以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总科为主,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部分膜翅目成虫的产卵行为危害植株,造成畸形。食叶类害虫的取食量大,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可将整株的叶片吃光。于山风景区内主要的食叶害虫有叶蜂科幼虫、灰白蚕蛾,其中叶蜂类幼虫在樟树苗上取食大量叶片,树苗危害程度较大,成熟树木受害程度轻。
于山风景区内蛀干性害虫种类较少,只有2种。主要为黑翅土白蚁,其主要寄主植物有蓝花楹、紫薇和芭蕉,目前发生不严重。
2.1.2 病害方面 病害有29种,炭疽病在景区内发生最为普遍,主要发生龟背竹、龙船花、蜘蛛抱蛋等,未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威胁,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环境。另外煤污病也是影响景观的常见病害,主要寄主植物有鱼尾葵、龟背竹、合果芋等处于荫蔽处的植物。在一些人为配置比较大的景区,炭疽病和煤烟病比较山区内自然区的发生程度较严重。
2.2 风景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2.2.1 气候季节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上升,福州的暖冬现象愈见明显,这导致越冬虫源成活率高, 使得部分害虫在冬季发生为害,甚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从4~6月,福州处于春雨和梅雨季节之间,随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形成的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如白粉病、锈病等会开始发生。景区内蓟马危害不严重,一部分是天气原因,近几个月发生倒春寒,连续阴雨天,湿度大,不利于蓟马的生长条件[7]。同时,榕毒蛾也是近几年福州园林重点调查虫害之一,在本景区内虽然一株植物发现10多头榕毒蛾蛹,但由于天气原因,大部分毒蛾蛹无法正常孵化,或者被寄生生物(天敌或者寄生菌)寄生感染致死[8]。
2.2.2 天敌种类的繁多对病虫害的影响 此前,于山风景区内就已经开始采取生物防治,通过胡瓜钝绥螨来防治螨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捕食螨在全区的分布面积较广,数量较多,螨害在景区发生率较少。同时,景区内还存在蚜狮(草蛉幼虫)、蜻蜓、瓢虫幼虫、食蚜蝇、寄生蜂等昆虫及麻雀等鸟类和蛙类,天敌种类较多,达到了一定的动态平衡,这是虫害的可持续防治的关键。
2.2.3 区域划分的植物配置和品种对病虫害的影响 于山风景区内大多利用原有的植被进行适当的改造,地形地势起伏变化大为主要特点,同时自然环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体差异比较大,病虫害种类多。但是在本景区内多种植物的混配较为合理,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突发和快速蔓延的可能性。
戚公寺、白云寺等人造景点内,病害比山区部分较为严重,人为活动大,属于人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如山区部分稳定,这使得病虫害蔓延较快。而山区部分区域植物配置相对较为原始,人为干涉少,生态系统较稳定,病虫害虽有发生,但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炭疽病和煤污病普遍发生在地势较低的植物寄主上。由于高大树木较多,遮阴遮光,这对于那些生长于荫处的灌木类和攀附类植物容易遭受煤污病危害。同时,景区内部分煤污病是由蚜、蚧的排泄物诱发的,主要有梧桐木虱诱发鱼尾葵、龟背竹煤污病。
3 风景区病虫害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于山风景区处于市中心,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等活动场所。其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对风景区的病虫害防控有着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山地公园景区的地理特殊性,喷药车或施药人员不能顺利进入大部分地段,这会给植保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错过病虫害最佳的防治时间。所以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促进健康,强化责任”的绿色植保方针[9]。因此,提出以下防治方向上的指导,以供公园管理层参考。
3.1 综合防治对策
3.1.1 注重生态稳定性的作用,强调与自然控制相互协调 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园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应全面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协调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促进和发挥生态稳定性。利用现有景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一条稳定的病虫害、寄主植物、天敌食物链,将植物病虫害控制在较低水平[10]。
3.1.2 加强环境质量保护的意识,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高度重视化学防治对生态系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如长期使用会产生“3R”问题,杀害天敌益虫,污染城区环境等。同时,在实施化学农药防治工作的时候,其残留的气味经常引发一些游客的不满和投诉。所以景区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以提高生态环境的免疫力为主要目的,加强病虫害的日常测报,努力提高日常养护管理水平。
3.2 综合防治措施
景区内的病虫害防治不应要求彻底消灭,只要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在一定阈值内即可。其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影响整体景观质量,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一般叶片受害率小于30%)就可以任取让害虫取食。同时,还要维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天敌的繁衍,维持益虫与害虫之间的动态平衡,防止次要病虫害发展成为主要病虫害。
3.2.1 建立完善的病害与测报管理方案 在景区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要求在各个阶段让植保人员对病虫害进行重点调查,加强病虫情监测工作,密切注视病虫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危害性大的病虫,设立专人监测,并及时给出报告。只有加强对园林病虫害的监控工作,才能对各时期易暴发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积极预防。
3.2.2 以生物防治为主导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点,对人畜安全、无农药残留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其由于参与了整个生态调控,保护生态动态平衡,可以持续控制病虫害。由于山地公园的特殊地理,高大乔木类植物较多,化学防治非常不便,应该着重使用生物防治。
当前景区的重点可放在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上,使之形成比较成熟的生态链,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在害虫发生初期人工释放天敌昆虫,再引入一些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是寄生蜂姬小蜂、赤眼蜂等;捕食性昆虫,如澳洲瓢虫等,可以有效控制介壳虫和蚜虫的虫基数。同时也要做好天敌昆虫的助迁和补充食料等工作,这有利于天敌昆虫数量的增长,有利以后的可持续控制病虫害。
另外,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剂,非常适合在景区推广应用。如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农药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害虫本身具有的化学物质的仿生合成产品(昆虫激素、性激素等)等,控制害虫在较低的发生水平。
3.2.3 适时适当的化学防治 由于生物防治的局限性,其效果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建立稳定的生态平衡。面对病虫害的突发和大面积严重发生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要适时适宜使用化学防治,而且使用时尽量选择生物性化学农药。其选择性高,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展,又能保护天敌,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污染较小。
4月初,在福州梅雨季节来之前,对景区的重点观赏植物喷施石硫合剂等保护剂,定期喷施内吸性和表面防护性的杀菌剂,来保证观赏植株的健康生长和正常开花,并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3.2.4 提高日常管理养护水平 给予植物正确的及时的日常养护措施,不仅能增强植物的长势,还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通过合理的修剪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密度,减少侵染源[2]。如危害榕树类的蓟马可以在其发生高峰期,对枝叶进行修剪,来减轻虫害发生程度。
3.3 采用有效的其他防治方法
利用光、热、辐射等机械、物理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防治害虫,使用工具、设备来创造害虫喜欢的物质条件。所以,可以在景区内安装一些捕虫网,在路灯上安装黑灯光等设施诱杀害虫。
参考文献
[1] 苏继申,郑玲,杜顺宝.南京市公园植物病虫害调查分析及防治建议[J]. 江苏林业科技, 2010,(01): 28-31.
[2] 郑进,孙丹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徐志华.园林花卉病虫生态图鉴[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5] 雷增普.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 (上)[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
[6] 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 (下)[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
[7] 罗佳,黄炎霞,刘伟敏. 榕树蓟马种类及其种群数量消长[J]. 武夷科学, 2012, 1(28): 62-67.
[8] 吴蔚文,韦吕研,李学儒.榕透翅毒蛾生物学研究[C]. 2002.
[9] 郑智龙.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0] 陈向远.城市大园林论文集[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邵越,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