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疏导对策

2015-08-06王晓璇

魅力中国 2015年30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心理问题大学生

王晓璇

摘要:心理问题,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纪,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症结。学生由懵懂的少年成长为青年,离开父母家人的呵护,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与学习,他们正处于心理、生理日趋成熟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的巨大改变,人际关系的负责化,以及今后面临就业考研的挑战等因素,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及可采取的心里疏导,展开分析及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疏导

现代社会问题发展迅速,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人处于在各阶段的转型期时,由于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保障体系等发生急剧变化,容易对外来缺乏安全感、对位置的世界感到恐惧、焦躁、迷茫、担心。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脱离原生家庭进入“半个社会”的衔接时期,因为成长环境差异性,造成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各不相同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对于学习、就业、继续深造的选择疑虑及困惑、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如不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干预,会造成三观的扭曲,给自己及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烦恼,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不安定因素。

一、心理问题的概念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

(一)适应性心理问题

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大学生产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学生与所处环境不能相互适应而产生的,经平时实际探访和讨论研究,这部分学生大多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导致,他们不能判断或不相信自我适应能力,不知道脱离原生家庭环境后怎样融入新的环境而导致。大多数这类学生表现为:不能积极主动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忽视自己的潜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加入群体或与人进行交流,对未来生活学习的预期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该在未来生活何去何从,缺乏独立性,缺乏主动认知的驱动力,甚至严重者稍有抑郁质倾向。

(二)发展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产生发展性心里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产生某种极端情绪或性格:极端自卑或者极度自负、没有责任感、缺乏生活和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缺乏自信心或过度膨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心理素质低下,精神状态较差。通常这类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一般处于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定时间的大学生群体,较难进行自我管理约束,学习缺乏动力、自由散漫、目标膨胀,不能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发展阶段,随波逐流,严重者产生消极厌世或愤世嫉俗的心理状态。

(三)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个体表现为持久性的感到痛苦、与周遭事物格格不入、人际交流障碍、产生不与环境相匹配的特殊行为。当个体遭遇比较大的重大挫折、重大矛盾或重大变故时,无法处理问题,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的特质,产生纠结、异常愤怒、逃避退缩、情绪、行为失控等行为特征。这类心理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疏导和解决,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病,后果十分严重。所以,作为疏导者的角度,预防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较早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出现苗头即进行疏导,以防止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下去。

三、对于各类问题的几项心理疏导原则

(一)适应性心理问题疏导原则

哈特曼认为: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以无须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的环境。由此不难发现,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既然是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双方。但人们在谈到适应时,心目中想的主要是个体的改变,是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的变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时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所取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对出现适应心里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重新认知,要积极肯定及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处理与现实矛盾的冲突,强调学生自我潜意识的发挥,侧重于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际交往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边环境和学习目的,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帮扶需求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发展性心理问题疏导原则

出现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般处于进入大学已有一段時间的学生群体,脱离了家人老师的每日叮咛和嘱咐、独立或者自由散漫的处于大学校园之中,不能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心理素质低下。我们进行疏导的时候,应着重与教育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自身潜能。疏导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善于启发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其站在更新的一个角度和水平看待自我、突破自我。帮助学生进行精神状态、个人情绪的调节,以发展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了解做事方法途径、清楚当下阶段的责任担当。教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进行新的开始,同时树立信心,进入不断努力、不断上进的良性循环。

(三)障碍性心理问题疏导原则

障碍性心里问题是长期存在心理问题或遭遇特别重大变故而产生的,心里疏导疏导时间越早越好,进行疏导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判定其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里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易导致心里疾病,预防向精神系统疾病发展。需要结合其生活学习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病因,尽快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严重者,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师干预,对这类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创设健康、阳光的生活环境,促使其逐渐消除障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四、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对策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及障碍,大部分因为平时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剧变,个体与社会不能相协调而产生的。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发展树立积极正向的三观,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社会群体。个人离不開群体,群体需要个人,发展友爱互助的环境,有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建立互信、互爱、互帮、互助的师生情谊与同学情谊。

(二)及时了解班级思想反馈,适当增加个别学生心理帮扶

设立班级信息员制度,设置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信息联络员,辅导员或心理咨询老师可定期询问观察班级内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以便于尽早的预防与疏导。以宿舍或专业建立定期的访谈活动,交流学生近期的生活学习状态,从学生群体中,做更细致的学生工作,根本目的是“防患大于未然”,把一切可能引起学生思想偏差的问题,及时通过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同学的帮扶,使学生尽快的回到学习正轨上来。对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设置党团班干部对其“一对一”帮扶,时时刻刻、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做好思想健康预防和疏导工作。

(三)提倡学生参加校园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交际困难主要是因为自我认知偏差,不懂得沟通。一个善于交流沟通的人,能够较好的排遣心中不良情绪。提倡多参加校园活动,一是提高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二是融入社会体会集体的力量和关爱,三是为今后进入社会提前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大学的教育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所学报效国家,怎样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有用之材。大学和基础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大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精神,与今后就业阶段紧密结合,所以在校内积极参与活动,其实也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提前演练。

(四)坚持阅读和外出旅行,有益于排遣不良情绪

古今中外均有“书疗”一说,一个没有书香气的人,是视野狭隘的,思路是容易闭塞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汲取书中的知识,学会判断、控制、排遣不良情绪。在阅读的时间,凝神静气,获得身心的愉悦、 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运动,定期安排旅游,体会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开阔视野,舒缓压力。

结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日形成,大多是因周边环境发生变化产生的一般良性变化,只要我们尽早的从学生个体、思想引导、环境创设上重视和关注心理卫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尽早预防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使他们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心理问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