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5-08-06范苒超

魅力中国 2015年33期
关键词:提问艺术初中语文思维

范苒超

摘要:在 初 中 语 文课 堂 阅 读 教学 中 ,提 问是最重要且运用最多的手段之一。 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更具艺术性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课堂阅读注意力;思维

一位美國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可以从他们提出问题的质量和发问的技巧表现出来。 ”所以,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抽象的教学艺术。 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更具艺术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提问技巧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实践证明, 是否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是决定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授课:首先介绍作品背景,接着范读、齐读课文,然后解释字词,分析课文,最后作业布置。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讲,课堂气氛死板、沉闷,使得学生缺乏激情,难以激发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可以说只是在浪费时间, 根本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形象的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每次上课都是处在一种半懂不懂的情况下, 他们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都听明白了,这时如果教师加以追问,就会引发学生的深思,从而刺激他们的探索欲,并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

二、如何有效提问

(一)问题的设置要明确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来提出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引导学生,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中的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中难以克服,但教学上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它是教学中的绊脚石, 也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抓难点,体现了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它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来设置问题,就好像写文章要开门见山,简单利索。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阅读, 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 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路。 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拓展, 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这样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他们很自然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问题的设置要具创新意识

一般的课堂阅读教学, 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提出的问题复杂琐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设置问题的不全面,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改革失败的表现。 树立创新意识, 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究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用少量且具有引导作用的主要问题来代替繁杂细碎的次要问题。 主要问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起主导和支持作用,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等待时间”是达成有效课堂提问的条件

“等待时间”也就是在课堂提问时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它包括两种重要的类型:一是提出问题和请同学回答之前的间隔时间,二是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和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之前的间隔时间。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给被提问的学生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有利于促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有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节人物描写课,老师站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服饰面貌。几分钟过后,老师提问: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描述一下老师的眼睛。学生低头思考,老师马上指名回答。李同学(沉默数秒后):“任老师有一双明亮又会说话的眼睛。”

张同学:“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吴同学:“对不起,我还没想好。”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没有“等待时间”的提问上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被动的作答,他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想象力也蜕化了。因为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能站起来继续思考,有些同学干脆放弃了回答。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在提问时,要注意“等待时间”的设置。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判定型的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 语文教师应注意判断提问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成为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 并注意其和问题答案的评判是否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评判死板,那么谈论提问技巧也就毫无价值了。

以大家熟悉的寓言为例:一只猴子摘了玉米,往前走,发现了前面地里的大西瓜,于是扔掉了玉米去摘西瓜。 走着走着,猴子又看见了一只兔子,于是又扔掉西瓜去追兔子,但兔子跑得很快没有追到。最后,猴子什么也没得到。

这个中考题就是让学生就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 大多数学生作文的论点都是指责猴子思想不坚定,导致一无所获,只有一篇文章则赞扬猴子积极向上、永不满足,虽然历经挫折但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论点可以说新颖、独特,但评分教师却给了一个低分,原因是后者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要么要求死记硬背,要么出一些偏题怪题,几乎和智力竞赛或字谜游戏差不多,答题很容易偏离文章中心,从而出现答题错误的现象。 这种试题考查的不是学生的读写能力。 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唯一,也就导致了课堂提问的单一化。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会诱导学生往唯一答案上说。 倘若学生说不出标准答案,那教师就只好照本宣科了。 我们应当记住:提问的目的应当是了解和激发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说出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了。

(二)难题中的问题

教师设置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于复杂、困难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了,只能由教师自己回答。 这虽然表面上看来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其实是在学生的帮助下展现了一下教师的才智。 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会养成学生不努力思考的习惯。 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难倒学生, 也不能让学生不动大脑,最好是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得到答案。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让学生快速地把固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因此,它是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初中语文思维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