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郝季沟的幸福家园

2015-08-06

关键词:李丽老年公寓玉龙

同期 丁凤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自唱):正月里来正月正,玉龙山庄正年轻,发扬为民好传统,光大党的好作风啊好作风。

郝季沟是冀北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就靠着这些山坡地过日子。如今,年轻的壮劳力大多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只剩下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留守这里,无人照看,孤苦伶仃。

寒来暑往,转眼到了2008年春天,一个被乡亲们淡忘已久的人回乡探亲。也正是他的这次探访,让这个小山村迎来了一抺曙光。不久后,这里建起了十里八村都羡慕的老年公寓,全村的老人过上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同期 许桂琴(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在家住那茅垅草舍的,到这儿住楼房就跟上天一样的。

同期 史玉林(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农村老年人不用上城市就能住小楼,想也想不到。

同期 丁凤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就拿玉龙来说,对待这些老人就跟自己亲生父母似的。

同期 刘凤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玉龙飞腾我们全村福, 要说我们这些老人现在是享福了,在这个养老院里得安乐。

乡亲们所说的玉龙,五十多年前就出生在这个村的一户普通农家。那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为了寻找出路,父母带着不到八岁的他,到黑龙江去闯北大荒。去到那个举目无亲的地方,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因为家里穷,丁玉龙只念到初中就辍学了。他从最苦最累的活做起,下过煤窑、摆过地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有了一点儿积蓄。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让他看到了创业的希望。

同期 丁玉龙:有这几年挣的钱呢,为我后来承包煤矿奠定了基础。

同期 赵素琴(丁玉龙岳母):他一开始开煤矿那时,贪黑起早,可辛苦了。

同期 丁玉龙:然后又买煤矿,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2008年春天,丁玉龙回乡探亲。当他看到那些步履蹒跚还要生火做饭的老人,看到那些已经无法阻挡寒风骤雨的茅屋草舍,看到村口那块“省级重点扶贫村”的牌子,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不禁思绪万千。

同期 丁玉龙:家乡还挺贫困,(我想)为家乡干点啥。

同期 丁凤兰(丁玉龙姑姑):他说,二姑呀,人活着一生别为自己活着,有了钱为大伙活着。

同期 丁玉龙:我是想啥呀,老人这一辈子都挺难,他们的生活都十分不易,尤其是他们现在就像夕阳路似的,也没有太长的时间了。

从那时起,丁玉龙就在心里盘算着,能不能建一个养老院,把全村老人免费供养起来呢?可是,那得花多少钱呀。这回,就连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妻子也反对他了。

同期 李丽(丁玉龙妻子):现在五十(岁)好几奔六十(岁)了,可以说大半辈子快过去了。从年轻时开始辛辛苦苦地挣这么两个钱,咱挣得并不多,跟人家比咱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还有两个儿子,做这件事情自己也想不开。

同期 丁玉龙: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把这些老人养起来。

同期 李丽(丁玉龙妻子):(我当时)特反对他,你说夫妻感情还挺好,(因为这事)你跟他俩掰脸了或是怎么着了,觉得好像还不行。

可谁知,一听说有人要建免费的养老院,大家都半信半疑,整个村子炸开了锅。

同期 丁凤革(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大伙都不信呢,他们说哪有那么傻的,那玩意一天得花不少钱,他无故养这些老人干啥。

同期 丁玉龙:觉得你这么傻,你有钱你自己不花也不给你儿女花,把这些钱拿出来给别人花。

同期 丁凤兰(丁玉龙姑姑):后来有人就说丁玉龙是瞎胡闹,他回来啥企图呀。

同期 丁玉龙:把我一生的辛苦、一世的奋斗都用到老人身上。

同期 李丽(丁玉龙妻子):他还挺执着的,觉得我要做什么事我就要做好。

同期 丁玉龙:人啊,路是自己走,别人在看。究竟为了啥,将来就知道了。

2009年秋天,就在大家不断的猜测和质疑声中,丁玉龙真就带着他的全部积蓄回来了。一年后,在这个荒弃的山坡上,建起了这个使用面积一千九百多平方米、能容纳六十余位老人入住的“老年公寓”。

同期 丁凤文(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盖这个楼房连装修花了六百万。

同期 丁玉龙:到2010年的11月4日, 这43位老人都入住了 。

同期 丁凤兰(丁玉龙姑姑):这真是一年没回家呀,要说够苦的。

可是,这赡养老人的活,不是出点儿钱就能干好的事。在这里,丁玉龙既是一个管理员,也是一个服务员,他事事都想在前面,干在头里。

同期 丁凤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刚开始的时候,没人烧锅炉,(他)就自己烧锅炉。

同期 丁凤文(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楼里哪屋下水道啦、水器啦、门啦坏了,(玉龙)掐着家伙什儿就耐心给你修,都不带发火的。

同期 王云(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吃饭时)哪个(老人)不到桌(他)马上站起来瞅瞅,哪个没到位,到底怎么回事,不行还亲自去嘘喝去。

同期 丁凤革(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这四十来口人,心情都不一样,怎么想的都有,容易产生意见,他就得费点脑筋。

同期 丁玉龙:老人有千不对万不对,你也不能去挖苦他们,不能去说老人一些不好的话,只能侧面跟他们唠一唠。

同期 刘凤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人家服务态度哪样都好,对我们这些老人都笑呵呵的,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你(别)看人家有钱,(但)从来不搞特殊化。

同期 丁玉龙:我的心愿是陪这些老人共同到老,视老人如父母这是我的宗旨。

这不,端午节到了,丁玉龙又算计着,怎样给老人们过一个有滋有味的节呢?

同期 丁玉龙: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得包粽子、挂葫芦、采艾蒿,因为跟老人在一块过节,得让他们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endprint

同期 丁凤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自唱):五月里来五端阳,玉龙山庄好风光,满园的花草齐开放,老人们心中多欢畅啊多欢畅。

平日里,丁玉龙一有空就到村党支部去呆一会儿。今天,他去探望上个月已经办完入住手续却还没住进来的丁凤九夫妇,听说他家的儿女都没能赶回来过节,马上就操持把两位老人接过来。

同期 丁玉龙:我就希望你们二老都能活到一百岁,咱们养老院出一些一百岁的老人,多光荣啊。

丁玉龙知道,想让老人真正幸福,光靠吃饱住好还不够。不管什么事,他都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

同期 丁玉龙:(要求)说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实际我们这老两口只要有一个够七十岁的,另一个哪怕他(才)五十多岁呢,也是两口不分家一块入住。

同期 许桂琴(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我不到岁数,他(丈夫)七十多了,从七十收的嘛,不让分家,就能让带过来,我们就一起来的。

虽然入住时都签了协议:“只管生活不管治病,只管养老不管送终。”但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老人,丁玉龙专门设置了医疗室,还请来一位老中医,定期组织老人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同期 丁玉俊(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每位老人的身体情况他都了解, 特别是丁凤潮直肠癌到后期了,玉龙特别关心他,吃饭都单给他馇粥,他想吃什么就告诉厨房单给他弄。

同期 丁凤东(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需要啥就给买啥,缺药了就上别处去给买去。

家里人看到丁玉龙整天这样操劳,都放心不下,只要一有空就赶过来帮忙料理。

同期 李丽(丁玉龙妻子):我不来吧,把他自己扔这也挺苦的, 一天张张罗罗的。

同期 丁玉龙:我觉着敬老院就是家了,是老人的家也是我的家,一个大伙共同的家。

同期 李丽(丁玉龙妻子):他把心思全都放这了,我们家的什么事他都不管, 整个心思全放到这个家里了 。

同期 丁玉龙:大伙幸幸福福地养到老了,老人幸福了,我们也幸福了。

丁玉龙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不当人世名利客,愿为老年知心人。”他所做的一切,老人和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同期 许桂琴(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一年花多少钱啊,一年得五六十万。

同期 刘凤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我们在这儿享福了,住楼冬天暖夏天凉的,儿女也解脱了。

同期 王云(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我们自己养的儿子说话也没有玉龙说话和蔼,态度那叫好。

同期 丁凤文(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像我们院里这些老人回家来,他只要在这个院外,都搀着上台阶,对我们特别好。

同期 史玉林(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玉龙照顾得非常周到,照顾得非常好,老年人个个欢天喜地。

同期 许桂琴(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有玉龙带着,不孝顺的也孝顺了。

同期 丁凤臣(郝季沟村老年公寓老人自唱):十二月来一唱完,全体老人多么喜欢,玉龙他归乡来造福,留下幸福代代传啊代代传。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丽老年公寓玉龙
李丽教授简介
红山玉龙
——中华第一玉龙
心中的中国梦
冰冻太阳光
老人入住老年公寓 权益如何保护
游学天鹅湖老年公寓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我国私营复合型老年公寓战略联盟绩效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