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片应听取群众声音

2015-08-06肖元意姜明广

关键词:自娱自乐电教选题

肖元意 姜明广

某地电教中心去年制作了一批课件,题材涉及典型人物事迹、乡土实用技术等,号召群众着重收看点播。在今年的一次基层调研中,电教中心向群众问卷了解对这些片子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群众竟不知道电教中心都拍了什么片子,更说不出他们具体喜欢哪一部。为什么会这样?电教中心大惑不解。为了探明真相,电教中心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发现,原因在于他们的制片工作长期以来忽视了群众声音。

忽视群众声音,这不是制片工作中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首先,我们目前的制片工作一直存在一个视角受限问题,很多课件都是在计划型环境下产生的,市场型制片严重不足。其次,我们在选材上存在着诸多的想当然,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合适的、应该推广的一股脑拍出来介绍给群众,制片思维是填鸭式的,而缺少开放式的。其三,我们在制片工作评价和经验积累上也更多地体现为自娱自乐,自己拍的自己评,对群众怎么看缺乏足够重视。这些原因造成我们的制片工作孤芳自赏,甚至言路不通,不重视群众声音,不表达群众意愿,甚至不符合群众需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所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样也是制片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制片工作要真正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转换视角、创新模式,倾听群众声音,对接群众需求。

首先,群众想看啥,我们制作啥。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视角错位经常表现为:不顾实际、盲目推广,明明内容过时、水土不服,硬是要制成片子给群众看;不问群众、却问上级,明明片子是给群众看的,题目却由上级定。这些现象确实有着现实的理由,是由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有一种兼顾意识,毕竟我们除了要教育党员外还要服务群众,所以在选材时,我们应多向群众征集意见。平时,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诸如展开网上调查、汇总站点播放记录等,搜集群众意愿,了解他们最需要看、喜欢看哪一类片子,在确立选题方向时加以参考;确立选题方向后,应尽可能在同一范围内策划多个具体选题,然后让群众评选,看他们更喜欢哪一个,参考其意见进行取舍。

其次,让群众参与,听群众意见。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想当然经常表现为:追求高大上,没有亲和力,明明群众看不懂,偏偏这么拍;为了摆成绩,忽视可看性,明明知道这么拍不好看,还要这么拍。当然,拍片的是我们,群众只是观众,要让群众决定我们该怎么来拍是不现实的,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拍片子。不过,我们要把群众意愿当成我们的现实指导,并在实际制作中尽可能体现群众意愿。在制片前,我们应尽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来征求群众意见,比如有群众参与的选题会,让群众提供素材和线索;在制片中,应扩大采访面,在采访上更多地倾向普通群众;在剪辑时,更应像白居易作诗,拿与村妇野老听。

其三,片子好不好,还得问群众。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自娱自乐经常表现为:我们认为好,那就一定好,不管群众看不看,专家说行就是行;拍前没想法,拍后想拿奖,只要拿了奖就行,群众说啥不关心。近年来有些地方在观摩评比方式上竭力改进,开始增设群众评分、网络评分等评分项目,尽可能摆脱自娱自乐式的制片评价机制,这应是制片评价工作今后的重要走向。我们还应竭力扩展这一创新的内涵,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比如通过问卷请群众打分,通过汇总站点播放记录给课件评分。除此外我们还要重新定位评价机制的内涵,评价不是为了自我表彰,而是为了总结制作经验,所以要多汇总反映了群众看法的评价结果,从而总结出群众的收看需求和喜好,为今后的制片工作提供方向指引。

总之,在制片前,我们要明确片子拍出来给谁看、谁爱看;在制片中,我们要考虑怎么拍群众才看得懂、学得会;在制片后,我们要调查什么样的片子群众能点赞、会叫好。总之,要使我们的片子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猜你喜欢

自娱自乐电教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自娱自乐
电教使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自娱自乐的幽默师
绝对车迷
自娱自乐的牛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