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机制研究

2015-08-05何园园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贸易传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双边型贸易,通过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以及政策效应等机制。我国应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建立有利于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染机制 贸易溢出效应

一、金融危机传染性的概念

当前,对“传染性”范畴的界定存在一定分歧。多数学者从现象视角将其定义为:只要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其中某一国遭受冲击后显著增加,就可判定为发生了传染性现象。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剔除共同性冲击、经济基本面关联性和国家异质性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后,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过度关联性,才是真正的传染性,称之为“纯传染性”。由此可见,对传染性概念界定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只有某种特定形式的传导渠道才能被称为传染性。综合来看,本文倾向于把传染性看成一国遭受极端的负面冲击后向其它国家的传导过程,这种定义避开了对范畴界定的争论,更加关注于所有潜在的传导渠道及其相对重要性,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更为重要。[1]

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

Masson将金融危机的传染原因总结为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包括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以及净传染效应。本文借鉴Masson的研究思路,将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为贸易传染、金融传染、季风效应以及净传染效应。这其中贸易传染和金融传染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市场之间在贸易和金融等实体方面联系密切而导致的危机传染,而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则是与经济基本面无关的危机传染。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传播过程中,虽然各种传染机制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金融危机的蔓延是各种传染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2]

三、贸易溢出效应的传染机制

贸易溢出效应是指一国爆发金融危机会导致与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联系密切的国家贸易以及经济面的恶化,分为直接双边型贸易传染和间接多边型贸易传染。直接双边贸易传染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国首先爆发以货币大幅度贬值为表面现象的金融危机,往往导致贸易伙伴国成为投机者货币冲击的对象,成为金融危机的被传染者。二是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价格水平下降,减少对本币的需求量,增加对外币的需求量,进而使贸易伙伴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减少,诱发本国货币危机,从而沦为金融危机的感染者。

间接多边贸易传染主要发生在贸易竞争型国家之间,当金融危机在一国爆发后,与其在同一市场竞争的另外几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易遭致投机性货币冲击压力。

无论是直接双边型贸易传染,还是间接多边型贸易传染,金融危机都是通过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以及政策效应等机制影响危机输入国的贸易量。

收入效应是指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时,该国失业率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进口消费需求减少,危机爆发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贸易量下降。国内学者裴平(2009)指出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前十大出口对象国(地区)失业率上升,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价格效应是指金融危机发生国货币贬值,进而影响该国的贸易伙伴国和贸易竞争国的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从而导致危机输入国贸易量的变动。价格效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危机发生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和劳务本币价格提高,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危机发生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对危机发生国的贸易竞争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冲击影响。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本国的负面冲击影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种效应称为政策效应。

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量与外贸增速的影响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出现了大幅下滑。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7%,实现强劲反弹,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再次出现增速放缓迹象,比2010年减少12.2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趋势更加明显,1—11月份累计增幅进一步放缓至6.3%。[3]外贸增速放缓不仅反映在海关的统计数据上,具体在现实中就表现为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2012年出口企业普遍反映订单不足。 [4]

五、美国次贷危机的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溢出效应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危机通过间接多边型贸易渠道进行传染。美国与欧盟的出口市场十分相似,是激烈的贸易竞争对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这就使欧盟的出口贸易蒙受损失。欧盟国家为维持自身的出口贸易份额被迫选择货币贬值。2008年美元与欧元出现竞争性贬值,次贷危机通过间接多边贸易传染至欧盟国家。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存在相似性。危机期间,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而人民币则持续升值,这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贸易传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双边型贸易。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走弱,美国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对华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其对于我国贸易溢出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美国对华进口需求由2008年同比5.11%的历史较低水平增长,迅速下降为2009年上半年的-13.15%。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导致我出口价格优势的丧失,造成了危机贸易溢出下的价格效应逐渐凸显。进入2008年,由于出口贸易较大的下降压力,前9个月我国贸易差额月度累计量同比均呈现小幅负增长。而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全面下滑,其总额缩水达20.19%。其中,相对于进口贸易,我国出口贸易压力要稍大。从与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情况来看,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对华出口贸易下降幅度高达16.19%,而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平均下降幅度更是达到23.12%。

六、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强调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进出口贸易将面临外需大幅萎缩并且长期低迷的形势。应改变长期以来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发展策略,强调进口、出口并重。积极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调整税收政策以扩大能源资源等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 、核心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二是鼓励外贸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要积极保护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创新与品牌维护,即便是“床单上一个新颖别致的印花”,只要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就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5]

(二)开拓新兴市场,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一是开拓新兴市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十分不平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目前在我国的出口市场结构,新兴经济所占比重非常小。应该积极开辟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出口市场。二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当前,应客观理性看待加工贸易,既要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找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力促转型升级;又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看到加工贸易作为适应我国国情的贸易方式在相当长时期仍是我国经贸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贸易争端。我国政府与企业应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双边经济对话等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妥善处理贸易争端。

(三)建立有利于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人民币持续的单边升值反映了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贸易顺差日趋减少,国际收支进一步向均衡状态接近。我国应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人民币汇改,增加汇率弹性。

参考文献:

[1]张磊.基本面关联还是市场恐慌——金融危机跨国传染渠道的文献综述及其警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238

[2]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研究[D].吉林大学,2013:45

[3]曾忠东,谢志超,丁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影响的价格溢出效应分析[J]. 环球金融,2012(2):25

[4]熊丹,石慧.我国外贸增速放缓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13(4):19

[5]刘国晖,张如庆.论困境倒逼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家,2014(2):6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金融资本全球扩张与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课题标号:12JD710061,中图分类号F752.1)阶段性成果〕

(何园园,1982年生,甘肃兰州人,兰州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贸易经济)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后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研究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