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5-08-05王丽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以阅读教学为导向,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科学指导阅读方法,充分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影响至关重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对于语文阅读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缺乏科学的深化意识和积极的内化实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凸显出了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和不足,所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科学落实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就是对文章结构进行分解,其中蕴藏的知识板块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字面意思的讲解上,而应该加强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文章整体结构和遣词用句的把握,以及优美语句和写作风格的仔细揣摩,久而久之,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小学生进行更长远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一、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强化阅读实践
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科学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把握教学节奏,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任务,使小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提前明确阅读目的和阅读任务,把握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在阅读后有所收获。比如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的时候,就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相较于漫无目的的阅读形式,任务型阅读能有效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留足充裕的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不能因为教学内容繁重,考试压力大,追赶教学进度等客观条件而忽视课堂阅读教学。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阅读,比如让学生在早读课时间进行阅读后,就不再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阅读,这样对学生的阅读形式和阅读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所以,教师需要将阅读纳入课堂教学实践,科学指导学生阅读行为。比如,教师用30分钟进行新课讲解,同时安排1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在这10分钟里,学生可以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学生完全有自由支配自己的阅读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养成学生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保障学生阅读时间的情况下,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个人文化素养。
二、科学指导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是保障学生阅读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阅读并非漫无目的的阅读,也不仅仅是对字面意识的理解,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把握和意思揣摩,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立体感。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比较合适。以声情并茂的示范阅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科学把握读物推荐原则,强化阅读成果
课外读物的选择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很差,不能完全正确分辨出书的好坏,所以,教师与家长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教师和家长在为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现在,学生中流行口袋书,漫画书,这些书中有些充斥着暴力、色情,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与家长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时的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首先选择具有教育性的课外读物,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其次,面对有负面作用的课外读物,教师和家长要作好正确的思想引导;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阅读价值,使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对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意义。
(2)广泛性原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要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与书本知识相关的书籍,可以科学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培养学生不同领悟的阅读爱好,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所以,教师与家长在给学生选择读物时,既要有古诗,又要有小说,寓言、童话等,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3)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启蒙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选择有益智性的课外读物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引发学生自主思维的有效途径。对于这方面的读物,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学生一同思维,积极做好思维辅助和引导工作,不能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挫,相反,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维所带来的优越感,进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所以益智性原则是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关键,是教师和家长在为学生选择读物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趣味性原则:趣味性读物是吸引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开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没有必须给推荐推荐一些深奥的读物,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一些有趣的,学生喜欢读和爱读的书籍。教师和家长可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心得,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给学生仔细讲解其中的生词、难词和典故等等;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得到什么教训等等,全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成果。
参考文献:
[1]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1.09
[2]许和彬.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J].阅读与鉴赏,2011.04
[3]王丽梅,张立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