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5-08-05
新的初中教材,加大了中国古代优秀诗文的选取比例,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课标》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近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领会学习内容,还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集体解决不了或认识并不十分到位的问题。
二、强调诵读,这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诵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
若通过教师的表情背读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优秀的文言作品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范读,虽然我们手里有许多朗读带子,但教师自身的范读自有不同的效果。凡是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我们先背下来,给学生示范。这篇文章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我就在讲解课文之前,先给学生一字不差地带表情地背诵一遍,这能给学生很大启示和感染我们教师如能背得琅琅上口,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精通文章思路,运用自如地教给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讲究情感,加强人文修养
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让学生积累基本的字法、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流于表面。拿《出师表》的教学来说,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我们绝不能忽视全文洋溢着的对国家至忠至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教学重心放在了诸葛亮对国家至忠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忠”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爱党爱国”的命题。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根据这一现实,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爱国”字上大做文章。先让学生明白“爱国”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同时刚好结合年级活动的要求,举行主题班会《爱国心》,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倡议:热爱祖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热爱祖国,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目的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