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兴趣教学法浅析
2015-08-05郑暖
郑暖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大动机。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求、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新颖导课、生动的生活事例、优美语言、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有效的实施兴趣教学。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有了兴趣,当我们对待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故有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生物学也是一样。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有爱玩的特点,在玩耍中,学生能获得乐趣,如果记忆生物学知识也能让他们感觉到快乐,那么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反而会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使生物学知识变得有乐趣。
一、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生物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是基础工具课,容易被学生忽视。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的,要上好生物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但要靠强力把学生硬拉到生物这边来是行不通的,我想关键还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上来。
1.充分运用生物插图作用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是具体实在的事物,在课堂中如果不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无论教师的语言怎样动人,逻辑怎样严密,学生始终感到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相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实物、模型和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地观察、讨论、思考、归纳、探索,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相对欠缺。
2.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表现为集中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教师讲课时如果讲的内容不生动活泼,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学习。一般地说,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形的材料要比无形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就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图像、动画,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生的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就高,老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感兴趣,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自然就会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督促自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面带微笑,教态平易近人,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②注意说话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讲课有一种温暖;③要有耐心,能够等待学生想通;思善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⑤允许学生答错,并自行改错;⑥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在争论中决不给学生难堪。做到这些,也就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的效果。教师可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在相互质疑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从而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乐学、振奋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总之,生物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也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生物课教学质量,就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想学好生物课的思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调动起来才会达到“学逸而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宇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初探.出处:《考试周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