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闲适散文的意境以及内涵分析
2015-08-05陈元翠
陈元翠
【摘 要】林语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散文作品通常文笔幽默,心境超脱、悠闲,语言风趣亦不失高雅,主体风格以“闲适”、“性灵”为主,独具一格,属于比较特殊的散文流派,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林语堂先生的写作风格出发,结合其优秀的散文作品,尝试分析了其作品的优美意境及深刻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闲适;意境;内涵
1前言
林语堂先生作品很多,涉猎面很广,其作品既有杂文、传纪,也有戏剧和散文。其中,尤以散文最能反映出林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深刻思想。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语言平淡,但是意境却十分深远,文中多体现出闲适思想,启迪世人应重视身边的风景,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既要能够生存,又要学会适当的享受生活,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2林语堂闲适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林语堂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一般指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文风较为泼辣,思想上也较为激进,30年代之后的作品主要以“闲适”散文为主,散文风格的形成、变化与其个人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首先,个人原因。上世纪20年代初,林语堂先生学成归国,就职于北大英文系,长期的留学经历使他对于西方历史和文化比较了解;加上林先生的少年时期遭遇了一些比较不幸的事件,很早就认识到了悲剧的含义,因此,他对于人生的真谛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和坎坷,才更明白保持淡然心境的重要性,因此,林语堂先生内心和思想慢慢的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关注“幽默”论调,并公开倡导“幽默”。
其次,社会因素。上世界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乱严重,伴随着反帝运动而来是一系列惨案的发生。动荡的现实使知识分子对社会极其失望,但是却又逃避不得。这段时期林语堂的文风逐渐带了调侃、讽刺的倾向,逐渐向“幽默”发展。随着时间往前推移,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也在不断丰富,思想逐渐成熟,内心愈加豁达。现实动乱,家国不幸,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给了他创作灵感,也影响了其文笔风格。30年代的林语堂作品逐渐形成“幽默”、“闲适”的风格,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3林语堂闲适散文分析
3.1意境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一般文笔较为幽默,从小事出发,营造出一种和谐、具有美感的文学意境。作者年轻时的职业是教授,后期才是“作家”,因此,身份改变之后,无论是看事情的角度还是自身定位都跟以前不同,文笔和风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林语堂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个人写作不需被他人限制,因此,作品蕴含十分丰富,内容多样,从小事出发,写的却不见得全是小事。作品多从生活出发,抒发对于生命内涵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其散文作品中,作者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和描写,其中自有一份闲适和豁达,所谈内容看似是“肤浅小事”,但是意境中却透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倾向,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人生和理想,以平淡反映深刻,意境优美而恬淡。
3.2内涵
林语堂的散文作品,语言平实,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往往见微知著。30年代是他作品产量最高的一段时期,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作品多以闲适格调论述一些小事,剖白内心实感,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对于生存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理解,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林語堂闲适散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比如《论西装》一文中,作者对于东方和西方西服的差异、区别有者极为详细的比较,对于中式西服大加赞扬,并认为西装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穿不穿均可,但是同时以“穿西装”为切入点,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虚荣。同时对于中国衣饰的赞扬、认为中式服装更“合乎人性”等,也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肯定。另外,林语堂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于服装的详细描绘,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体现出作者对于传统服装文化、哲学文化的认同和继承。所以说,林语堂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细节的描述看似平凡无奇,其中却往往蕴含着很多哲学道理,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笔调闲适,但却能够以小见大。
4结语
林语堂先生的散文作品意境优美,内涵深刻,写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林语堂进行文学创造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对于其“闲适”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所述多为小事,但是往往折射出人性和社会现实,其作品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知性表达,以生活展现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于现当代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巍.林语堂编译中国版“灰姑娘”《叶限》之独特审美价值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83-86.
[2]王东昌.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休闲美学思想[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01):34-39.
[3]周蕾.遭遇现代:古都的“纷乱”与“困惑”—谈林语堂《朱门》中的西安想象[J].长城.2015,(0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