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趋势、模式与展望
2015-08-05梁敬清
一、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研究趋势
本文以(CNKI)文献库为主,以“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和“vocational colleague and regional economy”在Elsevier SDOL、和ProQuest数据库中对1998以来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大体描绘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1998年起总体呈现上扬态势,2008年增幅较大,2009年稍有下降,之后仍呈大幅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表明现代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紧密。
二、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模式研究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等一系列的挑战,职业教育必须定位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间的互动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德国以著名的“双元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其特色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进行實践。瑞士推进的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的模式,具体表征为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三种学习地点相结合,它的三个环节都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紧密联系。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适应社区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为关键,凸显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共生的特征。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强调以能力为基础,即在专业设置方面,基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社区各经济组织提出专业设置意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最后由政府裁定是否设置该专业。加拿大执行的是独具特色的“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模式”,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几乎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极为匮乏。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模式,如 “城乡联动、院校联动、院地联动”的职教发展模式(谭工,2011;等)、地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模式(王芳镜等,2013)、创业型职业教育模式(潘海生、许正中,2010)等,也有研究者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邓志良等,2008;等),提出了教育集团化办学(郭国侠等,2013)、以双转型为导向的哑铃型全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刘洪银,2011;等),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彭真怀,2011)。虽然我国对二者联动发展的模式探讨多局限于地方,但这更有利于因地制宜的探讨各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从而赢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展望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对于阐释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以及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清醒地意识到,在政府必要扶持下,尽快学会自己走路、尽快增强自立能力,树立“品牌”意识、面向市场办学,强化机遇意识、赢得发展先机,瞄准新兴产业设置专业、瞄准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置新兴专业、瞄准城镇化设置新专业,强化应用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坚持学科专业的地方性、可行性、超前性、统筹性、开放性、应用性、复合性等原则,注重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同时还必须建立与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使职业院校与市场接轨,与经济社会融为一体。它更使我们认识到地方应该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施就业准入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使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对贫困地区要采取扶持发展政策,加大投入,构建适应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需要的职教模式,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系2015年度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人才结构协同机制研究——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主持人:梁敬清;项目编号:15SKG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