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问题探讨”栏目的初探
2015-08-05陈丹
陈丹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成标准(实验)》,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以“科学家访谈”代替序言,各节中有“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尤其是每一节的开篇都精心编排了“问题探讨”栏目,它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该专栏图片精美,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的情景紧扣实际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有的来自最新生物科技研究成果等,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设置的讨论题,能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它位于章节之首,是用来导入新课的吗?还是有其他用途?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总结,我对教材“问题探讨”专栏的使用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直接展开讨论,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见,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新鲜,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设计的“问题探讨”环节,部分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效果显著。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问题探讨”: 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就会发现地壳与细胞中的元素的含量有差别,但是细胞中有的地壳中也有,顺势引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和统一性,那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并可待解决本节的主要问题。
又例如“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节的“问题探讨”:象与鼠的个体相差十分悬殊。讨论:
(1)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由于象与鼠学生是熟悉认识的,课件展示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之中。教师可顺势转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像这些讨论题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直接讨论。
二、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
如果“问题探讨”中一些讨论题,学生需要运用到新课中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那么这类“问题探讨”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组织应用。教师在讲到该内容时,再将涉及到“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提出来参与讨论,这样做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讨论,还可以缓解他们疲劳的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问题探讨”: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你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你还会看到添加某些氨基酸的食品。讨论:
(1)你能够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2)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当学习到“氨基酸与生活的联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问题(3)提出来进行讨论。当学习到“蛋白质的功能”时,教师提出问题(2)让学生进行讨论,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又例如“必修1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问题探讨”:有些蔬菜大棚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并且在白天也开灯。讨论: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当在学习完“捕获光能的色素”时,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探讨”的相关问题,学生会积极讨论,解决问题。由于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来的结果,可以加深知识的印象,他们也懂得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三、联系实际,更换问题探讨
问题产生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冲突之中,而有的“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材料过于陈旧,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那是由于学生与编写人员的生活经历不同,编写人员有的经历学生未必有,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探讨”,教师要灵活运用,大胆的更换成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等素材,或者直接删除。
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问题探讨”: SA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很可能不记得当时的感受了,可以更换成现在的禽流感事件作为背景资料来展开讨论。又例如“必修2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问题探讨”所提到的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看过,如果改为一些学生熟识的例子如:图片展示会发荧光的猪,学生思考它为什么会发荧光?或者播放与转基因有关的视频。这样的情景和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这是我对新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处理方法的总结。不论用什么方法,但都是围绕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的,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標。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交流合作,多一些反思,敢于创新尝试,不断取得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