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职业认识对高考生报考志愿的作用
2015-08-05黄沛峰
黄沛峰
【摘 要】高校是我国人才供给的主要窗口,每年都有无数的人才步入高校,也有无数的毕业生走入社会,高校可以说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最后的一个学习阶段,关系着学生的就业与未来的发展。但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毕业生,却普遍存在找不到就业方向的问题,该现象与考生在高考志愿选择有着很大的关联,帮助考生报好高考志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高考生;报考志愿;职业认识
当前我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虽然每年投入社会的高校人才也在不断增多,但仍有大量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但不能忽视的是,现今考生在高考时报考志愿缺乏职业认识,未充分考虑就业因素,以致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学不到本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主要就此展开讨论,以供高考考生报志愿参考。
一、职业认识在志愿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考,是学生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每年都有无数考生,怀抱远大的梦想步入考场,也有无数的毕业生,带着对前途的期许步入社会,但是国内的许多用人单位,目前都依然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然而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可见用人单位人才匮乏并不是因人才数量少导致的,问题的原因是人才和用人单位双方的选择错位。当前我国高校人才普遍呈现出素质参差不齐,择业盲目,技术混杂不专精的特点,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高考时,对于院校和专业的选择缺乏合理性与前瞻性,使得学生学习过程多做了无用功,某种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前途。许多学生甚至不重视对于高校的选择,认为只要选择名牌的高校、高薪的专业,就一定能有好的发展,但在真正对其所在的学校与专业有所了解后,又会后悔当初没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及对职业的认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与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只有在选择志愿时,更多的融入对职业的认识,用更加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去选择高校和专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职业认识在院校选择中的应用
当前社会发展倾向功利化,学生的择校变得更加盲目,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未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报考有名气的高校,他们认为选择这样的高校,毕业后在社会上报出校名便会得到好的待遇。所以都在利用各种方式试图挤进名牌高校,但这些考上了知名高校的学生,面对的却并不是同样的前途,每个院校的专业方向、教学体系、教学理念都有所不同,所以如果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情况,盲目选择,即便最终考上了名牌的高校,其在校期间能否跟上学习进度,毕业后能否适应职业岗位,也都是无法确定的,只是盲目选择,这无疑是不利于自身后续发展的做法。院校的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因此,在选择院校时,考生应当首先对每个高校的特色、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等信息进行调查了解。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是以地质与工程方面为主的院校,就业的方向也多是国内的地质研究部门或土地管理部门。而北京林业大学则是以农业与园林方向为主的院校,學生的就业方向则多是倾向林业与农业机构。学生只有先了解这些信息,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选择志愿。
三、职业认识在专业选择中的应用
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合理性,取决于其职业认识。在专业选择方面,学生首先应当了解到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以及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认识。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之前,也依照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但是思考的方向却往往是脱离就业这一主题的,学生通常会思考自己喜欢学习哪类知识、擅长学习哪一专业的知识,但实际上许多专业的科目内容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简单,而且知识学习过程,是服务于岗位需要的,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不止有一种,所以如果脱离了就业这一核心主题,那么对其未来的择业与职业发展必定是不利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还应当融入职业认识,对于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就业方向等信息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之后,再进行选择。比如,医学类专业所包含的专业方向就有生物制药、高级护理、临床医学等多个分支,这些专业虽然都隶属医学范围,但其实际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的方向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如果事先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就盲目进行选择,最终偏离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就等于走上了弯路,对于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前途。因此,可以说对于专业的选择不单是关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要素,更是关乎学生前途的要素,学生只有结合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专业选择,才能够真正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前景。
四、结语
强化考生志愿填报过程中的职业认识,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自身发展的必走之路,只有让学生将择校与就业联系起来,意识到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更加谨慎、科学的去选择院校,而这样的选择方式,对学生的前途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强,王明慧.高考生报考志愿应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J].山西教育(招考),2010(09):4-5
[2]白艳艳.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
[3]孙钦燕.职业测评系统在高考生专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