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2015-08-05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把知识学到手,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景;有效渗透
新课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课程总目标之“双基”拓展为“四基”,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一、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阿布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与终极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更在于要教会分析知识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对其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教会学生其他的学习方法,比如做笔记。做笔记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再好的记忆力随着时间的延长也会减弱。这就需要笔记资料来补充,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中不少人处理不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往往顾上听就顾不上记,顾上记就会漏了听。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摘录,比如让学生摘录三个方面主要内容:一是记教师讲授提纲,二是记纲内要点及教师分析,三是记常见错误或对自己有启发的事实。
二、创设情景,有效渗透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出将入相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感悟到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复习长方形的边、角、周长、面积,再引入一个生活小情境,淘气不小心把长方形掉在地上了,弯腰捡上来,结果,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了。这时,我及时抛出“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升旗框的边长和周长“不变”,角的大小“变”了,然而,在面积“变不变”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从而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周长不变,面积变不变?”在这里开始启发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渗透了“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质疑情境促进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因此,在教学关键处,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安排这样的游戏: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教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46”,教师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這张牌为“6”。这个游戏对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对老师一下子就能猜中的本领感到非常惊奇,此时,教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望大大增强。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共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身的经历。所以,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们往往都会跃跃欲试。例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8+(-5)=3呢?若能让学生自己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个学生这样说:“把8看做我原有8元,把(-5)看做我用了5元,则还剩下3元,故等于3。”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实践表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引发共鸣,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创设情景,有效渗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把知识学到手,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