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舍得用才会成器
2015-08-05子荆
子荆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只有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包括孩子。孩子一旦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才会自信心大增,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我从没舍得用过儿子”
我去某市开会,返城那天,会议主办方负责人带着上中学的儿子去机场送我。
一路上,这位负责人当着儿子的面,不停地向我讲述她怎么疼爱儿子,可儿子如何胆小无能,如何不会与人相处,以及她对儿子的种种担心。我只是听,一句话没说。
到了机场,我拿出机票、身份证及20元钱,交给她儿子:“孩子,我有事要和你妈妈说,劳驾你帮我办一下登机牌,另外买一份保险,谢谢你!”口气就像拜托一位老朋友。
“行!”孩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刚要接机票,没想到却被他妈妈一把拿过去:“还是我去吧,我儿子哪行呀?他从来没办过!”说完,拔腿就要走。
“回来,回来!”我拦住她,“你不用他,怎么知道他不行?”
我重新把机票、身份证及钱交给孩子:“快去,阿姨相信你行!”
我拉住这位负责人坐在候机厅的长椅上,继续和她交谈。没想到,她六神无主,东张西望,坐立不安。她担心地说:“我儿子从来没来过机场,哪里找得到地方?万一走丢了怎么办?”
“坐下,坐下!”我硬拉着她坐下,“你就放手让他去吧,不会有事的。你儿子16岁,个子比你都高了!再说,我们也在这里,有什么不放心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仍没见孩子的踪影,这位负责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硬拉着她,她才没起身去找孩子。
又等了一会儿,孩子终于回来了,兴冲冲地把登机牌交给我,大声说:“阿姨,办好了,人太多,排队耽误了点儿时间!”
“我没告诉你怎么办,你怎么就办成了?”我笑着问他。
“问呗。”
“你的办事能力真强!”我由衷地夸奖孩子。听了我的夸奖,孩子自豪地朝他妈妈一笑,说:“你看,我还行吧!”
妈妈擦擦头上的汗,说:“没想到,我儿子还真行!说实话,我从来没舍得用过儿子。”
这就是这位妈妈在教育上的问题:只知道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其实,这也是当今很多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妈妈有你,就是不一样”
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愿意在生活琐事以及课外的手工作业上帮助孩子。因为家长认为,如果让孩子自己做这些事,做不好不说,还浪费时间,甚至很多老人在吃饭的时候也协助孩子。殊不知,这么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干一点学习之外的事情,是一剂可怕的慢性毒药,不要以为孩子只是不会挑鱼刺、不会系鞋带而已,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我的儿子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完成很多事情。如今,儿子已经出国留学,他从小到大都非常自立,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不需要大人操心。周围很多家长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不断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培养儿子的?他可真让人省心啊!”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舍得”教育。
记得儿子3岁那年,有一次我抱着他等公交车。当时站台等车的人很多,看到公交车来了,大家一哄而上。我挟裹在人流中,渐渐靠近车门,但是就在离车门一步之遥的地方,两个大汉用力一挤,抢先上了车,而我腿下一软,不仅没挤上车,还差点摔倒。
我退到路边,吃力地将儿子放下,儿子马上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啦?”我苦笑一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挤不上去。”儿子一听,马上用小手为我捶背。我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妈妈有你,就是不一样!”儿子笑了,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在家经常为我捶背、捶腿。他每次为我捶背、捶腿,我都舒舒服服地享受着,然后夸奖他能干。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给我:“妈妈,您喝茶吧!我专门给您倒的。”茶是很早泡上的,端给我时已经凉了。我的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还是接过杯子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妈妈有你,就是不一样!但是妈妈有胃病,如果这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第二天,我就享受到了儿子倒的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去出差。听说爸爸要去大城市出差,会给他带玩具,儿子很高兴,我却为难地说:“你高兴了,我可就惨了。下了班,还得马不停蹄地回家给你做饭吃。”谁知,儿子拍着胸脯,雄赳赳地说:“妈妈,爸爸出差了,家里还有我呢!”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地说:“对啊,我都忘记了,家里还有你这个男子汉呢!”
果然,第二天,儿子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炒了两盘菜,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到家,儿子马上说:“妈妈,快去洗手吧,饭菜我都做好了,咱们现在就可以吃了,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坐在饭桌前等儿子开饭。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味道好极了!”我也用广告语来回答他。“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只是勉强弄熟了而已,味道很一般。但是几年之后,我儿子的厨艺已经超过了我和他爸爸。每次过节,我都点名要吃儿子炒的菜。
儿子上大学了,每次陪我出去买东西,大包小包全是他拎着,什么都不让我拿。他说:“您把钱包拿好就行了!”我走在前边,儿子拎着东西跟在后面,感觉真好,好像在向人们显示:“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其实,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多么渴望被父母需要,被父母肯定。我甚至觉得父母的伟大,不在于能否让孩子上大学、出国,而在于让孩子拥有成就感,从内心里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当他找到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他便找到了责任和幸福。
所以,我认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结果孩子成了弱不禁风的小花小草。相反,家长要主动去做小花小草,给孩子当高山、当大伞的机会。
要“放养”,不要“圈养”
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要舍得放手。尤其是家有男孩的,更要想方设法地培养他刚强、坚毅的男子汉气质,给他提供锻炼、实践、展示本领的机会和舞台。
现在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上学辛苦,便早送晚接。孩子一出校门,父母就把书包接过来,挂在自己脖子上。在我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我不仅不接送儿子上下学,还把每天上下学看成是培养孩子坚毅、吃苦耐劳品质的一个绝好机会。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不仅解放了大人,还让他在路途中寻找到不少乐趣,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儿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远,坐公交车需要一个多小时。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开始自己挤公交车上下学。
一天,他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就说挤公交车吧,就有五大要素。”我一听,很感兴趣地问:“真的吗?你说说看。”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五大要素”:“第一,等车的时候,不用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那样的话,脖子多酸啊!你只要用余光看着旁边的人群,人群只要一有动静,准是车来了。”
“有道理。那第二大要素是什么?”我接着问。“第二,车来了,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门前,然后用手抓住车把手,就能上车了。第三,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位,你就站在司机的后面,那个地方比较宽敞。”
“你眼睛还挺尖!还有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还有些啥。“你别急,听我慢慢说。第四,司机后面虽然宽敞,但离座位扶手远,你要把两个胳膊张开,把双手放在车窗玻璃上,这样就能站稳。第五,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这样就踏实了。”听完这“五大要素”,我笑得眼泪都出来,心想:如果他没有机会天天挤公交车,哪能总结出这么多?同时我还知道,总有一天,他会把这总结出的经验展示给我看的。
果然,机会来了。
一个星期天,我和他一起乘公交车外出。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形成排队上车的习惯。一路上,他不停地向我展示他挤车的高招本领。车进站后,等候已久的人们一窝蜂地朝车门涌去。儿子扶着我,贴着车帮往前走,不一会儿就上了车,这招还真灵。
车上人很多,他却找到一个座位,赶紧招呼我:“妈妈,快坐下,您的腰不好。”
换乘第二辆公交车时,人更多了。儿子带我上了车,还为我在司机后的玻璃窗边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那么拥挤的地方。他用双臂撑顶住窗框,把我护在他的双臂中间,说:“这下不会有人再挤您了!”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热流,有一种被保护、被怜惜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我的儿子——一个11岁的少年。
儿子上中学后,改骑自行车上下学。6年来,他风雨无阻,从不叫苦。我从内心里佩服他。这时,儿子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他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更现代化的都市气息,并在将来成为国际性的人才。对此,我们做父母的无条件地表示支持。
联系学校,接受各种考试,包括去美国留学的机票,都是儿子自己通过网络搞定的。去机场那天,我原本打算去机场送他,可他不让,拦住我,说:“不用送,我自己去就行!”看他态度坚决,我没有坚持,由他去吧。他伸手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前朝我笑笑,挥挥手,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气说:“妈妈,再见!”
我也挥挥手,说:“儿子,再见!”儿子长大了,我再怎么爱他,也不能死乞白赖地非跟着他呀!再说儿子独自远行,我心中是一百个放心,因为从小我就知道他能行。
别把孩子当“宠物”
有的父母因为爱孩子,就把孩子当“宠物”,好吃好喝伺候着,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孩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这些父母不明白,孩子可以创造出远远超出大人想象的奇迹。当孩子不断创造出让人惊讶的奇迹时,他弱小的内心就会渐渐强大起来。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只有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包括孩子。孩子一旦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才会自信心大增,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我希望家长朋友们能从我对儿子的教育中受到启发:孩子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去做,父母千万别因为心疼他,就替他做。你替孩子做了他该做的事,其实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我不相信你。”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有一天他远走高飞时,你的心中就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毕竟,人的一生都在路上,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子,不如锻炼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编辑:杨子】